今個星期三及星期四,立法會展開財政預算辯論,先由議員發言,下星期三輪到官員發言答辯,接着就是投票。今年是多年財赤之後首次收支平衡,這本身是個好消息,但如果以為問題已經解決,那就大錯特錯了。
當前公共理財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議員無法有效地參與決定資源運用的優先次序,只能批評財政預算哪些地方開支太大或不夠、稅收哪幾項應增或應減,但最需要做的,反而是討論面對一系列應用錢的項目,要把有限的資源先用在什麼項目、後用在什麼項目之上,而押後的項目,又須押後至何時。換句話說,就是有長期計劃的用錢。
其實,每個審慎理財的家庭,都需要這麼的一個預算計劃討論。舉例說,居所需要裝修、孩子希望舉家到外地旅遊渡假、媽媽需要做手術;這些項目本身都是應花錢的和合理的,但是收入有限,不可能兼顧所有項目而每一項都做到最圓滿,就有需要考慮如何取捨了。在這方面,家庭成員的參與是很重要的,大家一起理性分析,尋求對所有成員都最有利的解決方法,而非厚此薄彼。錢都花在手術上,聘請最好的醫生、住設備最佳的醫院,以後有餘錢才考慮裝修、渡假,是一個方法;但假如手術並非急切或重大,而居所已不再修葺就影響人畜安危,那麼處理又自不同。甚至有些家庭認為,最緊要是家庭關係,先一起渡假會消除隔膜,有助解決問題,亦無不可。
錢應「用在刀口上」,什麼才是「刀口」,應令每名市民都有分參與決定,這正是現時香港的公共財務決策程序仍十分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