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對民主派的批評要比任何人都尖銳,因為我們恨鐵不成鋼。我們每天都問︰「為甚麼像香港這個世界頂尖的文明城市,理所當然的民主政制,竟然可以被機會主義者妖魔化成繁榮的威脅?為甚麼?」
周一〈蘋果批〉批評鄭家富支持鐵路壟斷,亦是出於對民主黨恨鐵不成鋼的善意。尊貴的鄭家富議員和一介平民李兆富對鐵路壟斷有不同見解乃平常事。鄭議員身在立會又掌民主黨交通政策發言權,我們只不過希望他能實事求是面對鐵路壟斷,引領社會解決這個問題。可惜鄭議員不但沒有嘗試以開心見誠去跟我們一起去探討鐵路壟斷的種種惡果,卻反過來將我們連串提問歪曲成「不停謾罵」和「意氣」,將我們對壟斷的批判抹黑成視所有「鐵路為仇讎」,將我們要求開放市場還市民選擇權侮辱為「從象牙塔出發」,更將我們完全沒有作出的假設和推論統統算到我們的頭上。見識過如此這般的胸襟和辯證手法,我們死心了。不過〈蘋果批〉卻不得不繼續對那迷信計劃經濟的「支持鐵路壟斷」,再來一記當頭棒喝!
周一〈蘋果批〉要旨是道出計劃經濟信徒最愛的鐵路,也犯了其他所有計劃經濟政策的四大弊病,就是(1)嚴重缺乏彈性故不能追上時代變遷;(2)同時滋生了抗拒改變的官僚制度;(3)為了延續及肯定鐵路的既得利益而耗竭珍貴的社會資源來進行毫無意義的擴張;(4)最終衍生專橫壟斷的問題。這個基礎之上,再架床叠屋官僚行政架構,美其名監管,但實質對徹底根除壟斷以及連帶一切問題於事無補,更遑論寄望那些只供政客和官僚做秀的甚麼獨立委員會可以有甚麼貢獻了。
鐵路壟斷這個結,由千絲萬縷官僚權力和利益打成,唯一可以逐步解開的方法,就是先否定鐵路壟斷,再讓開放自由的市場秩序去為市民提供真正貼身又合乎成本效益的服務,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綜合了美國自六十年代官僚主導的都市集成鐵路運輸系統失敗個案,亦得出類近的理性的結論。
當然〈蘋果批〉無意一刀切抹殺地下鐵路對香港今天的都市生活曾經作出過的貢獻,尤其是八九十年代九龍以及港島北的再發展,以及把交通從路面帶到地下,減少鬧市行車路面需求。我們反對的是本未倒置以鐵路主導高密度新市鎮發展模式。
將軍澳和東涌是鐵路主導發展的兩個教訓,新區不但只人口未有官僚的如意算盤般增長,而且社區設施及配套的發展更完全脫離現實需求,當然居民對鐵路的需求亦未如當初的計劃般樂觀,更大的問題是鐵路服務跟居民的真正需要有甚大的差距,在這種現實情況下要求打破壟斷開放選擇絕對不是象牙塔的聲音,亦有不少地區政客亦經常自詡「成功爭取」巴士和小巴線擴大延長服務,反映鐵路專橫壟斷之下剝削的反饋。事實上,鐵路壟斷之下有更多更多的村巴和交通服務被抹殺了,亦永遠都沒有機會讓政客拿來做「成功爭取」的標語牌。
鐵路壟斷崇拜的最大理據,是鐵路表面上看來既環保,效益又高。可是香港的鐵路需要不但被高估,有關的資源使用效率以及對環境的影響亦被忽略,更重要一點是因鐵路壟斷而帶來的市場扭曲和資源浪費。有關的問題以及具體的解釋方案,明天續談。
(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