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警血案 深層矛盾 - 陶傑

魔警血案 深層矛盾 - 陶傑

九鐵內訌,以「污點洋人」詹伯樂回歸為高潮,長了帝國主義志氣,滅了民族主義威風之際,忽又發生一宗魔警血案,令許多人由「類義和團亢奮」轉入「偽福爾摩斯猜想」,聲討洋人未果,紛紛做起業餘私家偵探,推測魔警案幕後黑手,包括是不是彭定康暗布的又一地雷。
魔警案情節詭秘,復仇心理極為深層,發生在特區警隊,相當富有創意。皆因為前殖民地時代對警員之招募看似風平浪靜,其實掌控甚嚴,必徹查其三代,確保投考者之遠祖必須為香港出生之居民,以保持血統純潔,家譜基因,有脈絡可尋,效益甚彰,警隊冠以「皇家」之名,形象良好,效率優秀。
英人在香港的警察聘敍政策是一門微妙的政治學。五十年代初,港九街頭巡警多為山東威海衛人士,威海衛曾為英國殖民地,英人對山東佬的忠直脾氣知之甚詳。大陸政權易手,大批山東人逃難來港,即為英人優先起用。
遲至六十年代,香港建設起飛,巡警中的山東漢日漸淡出,為了打擊三合會,殖民地政府招聘反罪案的探員,卻又側重潮汕人士,看中了潮州人團結對外的民族特徵。豈知後來發現警隊內許多潮汕人士與外部同籍貫的犯罪集團勾結,貪污坐大,方知尾大不掉,七十年代,殖民地政府又刻意提高警員形象,吸引中六預科畢業生甚或大學生投考警隊,洗脫「好仔唔當差」、「兵匪一家」的爛仔形象,結果卓有成效,「男子漢」一詞在密集洗腦宣傳之下,深入民心。

殖民地時代警員當然也有犯罪,害群之馬,任何專業都難免,但只限於霎時火爆,如開車受阻,掏出鬼槍,轟斃一兩個明星或途人,或一時起貪念,脫下制服持槍打劫,絕無今日之魔警連環謀殺案,部署經年,心計陰毒。兇徒長年行為怪異,今日事後孔明,個個同僚都說他不正常,為何無人及早採取紀律行動,報呈上司留意?這一點在殖民地時代實屬不可思議。
魔警奇案,深入調查,天天有新發現,傳媒報道原來魔警與非法賭波集團有密切關係,此則絕非個人冷血、性格裂變之簡單,而是警隊可能出現結構性的異化問題。不但品格監控缺乏機制,貪污病毒更可能深入骨髓。一九九七年前後已有多項調查,指警員沉迷賭博風氣甚烈,議論一番通通不了了之,今天出了甚麼問題?廉署年前曾與警方爆發權力鬥爭,兩大部門頭頭對罵立法會。今日廉署對警員貪污瀆職,尚有約束力否?警員入職,不再查三代,僅以其個人表現為準,如何杜絕其家族隱有黑社會親屬或暴力基因遺傳?警察終年帶槍,豈可不審查慎重?
魔警兇案,套一句社評執筆人的百年陳腔濫調,叫做「冰山一角」。一九九七年後在董建華的英明領導、整肅暴露之下,香港人方始發現公務員隊伍百弊叢生,並非從前彭定康所稱的甚麼「世界第一流」。文官如此,難道紀律部隊會例外?若任憑腐爛下去,香港警察的下一代還會培養出一個「小曾蔭權」,還是愈來愈多孤寡遺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