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人方法各式各樣,可以透過捐錢、買旗、或做義工。簡單如一個電話,也可以助人。蘋果日報慈善基金經常接獲不少熱心及路見不平的讀者,希望透過基金協助一些有需要的弱勢社群。最近有兩名愛心爆棚的讀者,主動聯絡本報分別轉介求助個案。原來她們助人背後,有不少鮮為人知的助人經歷。
個案一
幫人幫到被朋友戲謔「過份熱心」的三十六歲羅惠明,十年前在老人中心工作,替中心一名無親無故的老伯代辦身後事,便與長者結下不解之緣。他最近在街頭遇上一名只有一面之緣的拾荒老伯,又開展她另一段的助人歷程。
對長者「情有獨鍾」
自出娘胎已失去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惠明,對長者「情有獨鍾」,常盼望可孝敬長輩。十年前她到老人中心做文職,成功與一名固執、不愛與人交談的老伯打開話匣子,其後更相認對方為「契爺」,除了經常會到醫院探老伯外,亦會帶他參與自己家人的聚會,甚至連老伯臨終前交帶她辦理身後事,她都一一做到。
對於為何熱心服務長者,惠明說唯一抱持的信念是:「自己都會有老嘅一日,都希望老有所依」。這信念不時提醒她留意身邊有需要的長者,隨時伸出援手。
人人會老應伸援手
兩個月前一個寒天,她在街上遇到一名衣衫單薄推着鐵車執紙皮吳老伯,結果又動了惻隱之心。每到下午五時,她便到住所附近閒逛,希望等候這名拾荒老伯,以便交給他衣物、乾糧及少許金錢。由於老伯出沒不定時,她曾拿着大袋物品在街上等了一小時,結果「無功而還」,她在回家途中惟有安慰自己:「聽日佢一定會再嚟!」
惠明最怕污糟及老鼠,但為造訪吳老伯的「垃圾屋」,甘願拋下了這些恐懼,為老伯送上物資。老伯對這名「不速之客」起初也有點愕然,其後也漸漸接受。
事事想得周到的惠明,甚至擔心老伯長遠的生活沒有依靠,主動替他致電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求助,以及代他向社署查詢申請綜援金的方法,希望他早日解決生計問題。蘋果日報慈善基金了解過吳老伯的需要,撥款三千元助他解決短暫生活所需,而老伯亦已懂得到社會保障辦事處申請老人金,惠明為此亦放下心頭大石。
個案二
已三代同堂的五十二歲萍姐,即使可享兒女福,她不甘於此,喜歡東奔西跑「代人出頭」,她似乎愈忙愈高興。自十多年前加入義工行列後,她沒停過四出助人,尤其是屋邨內有需要的長者。
萍姐稱,近年雖沒參與任何固定的義工組織,不過就不定時聯同「屋邨師奶」,到處探訪有需要的獨居長者及有需要的家庭。
老人家鍾意人關心
最近她經友人介紹下認識同邨一名低收入綜援婦人,該婦人因不懂與政府部門交涉,又因欠交水電費而弄致生活拮据,最終她與友人挺身而出,代其聯絡水務署、電力公司、房署及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助其查詢及解決水電費問題。蘋果基金經了解其困境後,即時撥款予她解困,令萍姐感到「一個電話、一句說話,原來真係可以幫到人」。
每次做義工,從不帶生果、又沒送上金錢的萍姐稱,家訪時只靠一句關心的問候,便是其「必殺技」。「老人家最鍾意有人關心佢,陪佢傾吓偈,已經好夠。」
她最深刻的一次,是約七年前協助一名九十一歲老婆婆,替其籌措亡子的殮葬費,她與一眾街坊向社署成功爭取撥款協助這名無依婆婆辦妥喪事,這次事件令她感到幫人是一件樂事。
不問回報幫到就幫
從不問回報的萍姐,其助人格言是:「能力範圍幫到就幫。」目前,一些團體如要找義工舉辦活動,萍姐間中也會參與。她一句心底話:「幫人真係好有滿足感。」足令她忘卻任何辛苦。
暖流熱線
電話:29908688
傳真:23702192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charity.atne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