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碟含鈉量已超世衛建議<br>食肆粥粉麵飯鹹到會病

一碟含鈉量已超世衛建議
食肆粥粉麵飯鹹到會病

港人日常出外用膳最常吃的粥粉麵飯,原來大多含鈉量偏高(即高鹽份),市面一般食肆一碟味菜排骨炒麵的含鈉量,已超出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攝取量的六成半,食物環境衞生署警告,長期食用過量的鈉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病、中風及胃癌等疾病。 記者:黃可欣、麥志榮、白琳

食環署昨日發表本港市面粥粉麵飯類食品的營養調查報告,調查於○四年三月至○五年七月進行,共抽查了一百零七類粥粉麵飯食品及三類醬汁,每類食品都以隨機抽樣方式從十個地區的不同食肆買來十個樣本進行化驗。
該署顧問醫生何玉賢稱,調查顯示粥粉麵飯一般含鈣量偏低,但含鈉量偏高,港人平均每日攝取的鈉高達五千至六千毫克,比世衞建議的每日攝取不多於二千毫克,高出一至兩倍。

每碟份量過大

據報告的分析,平均含鈉量最高是炒麵類,脂肪含量亦最高,尤其是伊麵及即食麵;含鈉量第二高是湯麵類,當中粗麵與幼麵又比河粉及米粉高;第三高是炒飯類;以上三類食品含鈉量均高出世衞標準,原因與烹調的調味料及醬汁含過量鹽及味精有關;至於湯飯類及碟頭飯,含鈉量亦屬偏高;粥類含鈉量最低,但纖維量也偏低。此外,化驗又顯示碟頭飯、炒麵及炒飯每碟份量過大,超出成人每日所需熱量的標準。
食環署建議市民吃炒麵及炒飯應減少醬汁,而且最好與朋友分享;平日多飲豆漿及脫脂奶補充鈣質。至於食肆方面,則應改良烹調方法,減低鈉含量,也可將食物與醬汁分開上桌。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梁偉強表示,傳統的粥粉麵飯並非不健康,問題反而是現時烹調方法及配料有問題,鈉過量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中風及胃癌,加上受西式飲食文化影響,少菜多肉,使港人患大腸癌比率過去二十年上升了一倍,而中國人較少吃奶類食品,攝取的鈣不足,會引致骨質疏鬆。

食客投訴味淡

但有食肆指出,港人口味習慣偏濃及偏鹹,太清淡不受顧客歡迎。海皇粥店發言人說,早前曾將生滾粥的粥底由有味粥改為白粥,結果不少顧客投訴太淡;太興燒味發言人稱,顧客可自行選擇燒味飯的醬汁份量,甚少人投訴食物過鹹。
不少市民昨日稱,雖然調查顯示粥粉麵飯的含鈉量過高,他們外出吃飯首要考慮還是方便及食物美味,而且不會刻意減少食物的醬汁。

《消費者反應》
陳小姐(空姐):「我自己住,費事煮飯,所以餐餐都喺出面食,都常食炒粉麵飯同燒味飯,雖然知道唔健康,但為方便冇辦法。」

Kitty(時裝研究員):「我日日都出街食飯,但都會注重食物嘅成份同營養,每餐都一定會食多啲菜,好少食炒粉麵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