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鬆」綁?

新聞「鬆」綁?

鄧文正 禧文學舍創辦人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讀過袁偉時的《帝國落日》,那他的近代史觀點,清楚列在那裏。要反駁他?容易極了;寫一篇長的書評,不就是了?
不。那不是動地風雷。那不是報章頭版,不會引起注意。非佔個矚目的位置不可。張君大文,就這樣刊登了。張、袁的辯論,像不同方向的平行線。有啥看頭?以前董千里說,文革期間的文藝作品不好看,因為都是「主題先行」;還沒有鋪陳已經有結論。歷史作品不也一樣?
二十年前,和《李順大造屋》的作者高曉聲共膳。他告訴我說,文藝黨委要他寫歌頌農村、歌頌農民、歌頌社會主義的小說,他搖頭。問他何故。他說︰主題先行的故事,有甚麼好看?
※※※
《冰點》復刊。海內外評論文章紛紛出籠,鬧哄哄的。大家都在說張怎麼怎麼,袁那樣這樣;不是支袁,就是擁張。歷史論述的討論,變成了意識形態的爭論。太多了。多插一張嘴沒意思。倒願意看看另一種報道。據說,中共黨內的開明派,呼籲「新聞鬆綁」。這個呼籲,真箇可圈可點。
還是不太久以前的事。父執輩在很多地方都見到街頭賣藝的伯伯。通常會有猴子戲。伯伯敲着鑼,猴子耍雜遊戲;他手中拉着繩結,末端套在猴子頸項。問他為何不拿掉繩子,好讓猴子表演得更靈活、更精釆?回說你把繩套拆掉,牠這頭畜牲不就爬上樹了,怎會再回來給你玩耍?記得「甩繩馬騮」(脫掉繩套的猴子)這句粵諺嗎?

高層不應管小事

所以嘛,可以呼籲新聞鬆綁,不可以呼籲新聞不綁。鬆綁,可以保留「以觀後效」的一着。綁在我,可鬆,也可緊。鬆了,你不「自律」,當然可以緊收。收放大權,我一手包辦。我呼籲鬆綁,除了保留「終審權」,還可以博取開明之士的美譽,何樂而不為?
據說,因為有黨內人士的呼喚,引起了最高當局的注意。在胡主席的親自過問下,挨整的周刊可以有條件復刊。這又教我想起另一個故事。
那時,台灣還沒有解嚴。有報道說,身兼民國總統與國民黨主席的蔣經國在開會。行政院新聞局局長請示,要求蔣主席協助解決某問題。原來是芝麻小事一樁,卻因為下層沒有官員敢於承擔,層層上請。結果到了蔣主席座前。蔣大怒,拍桌而起,說「原單位官員不解決問題,叫他來見我!」後事不得而知。
咱們貴國的政治文化,先進得緊。雞毛蒜皮的事,似乎都要得最高當局點頭,才可定奪。假定說,英國工黨旗下的一份宣傳刊物,要不要發行都得向首相請示才可以決定,那一定是不列顛的大笑話。

控制已經習慣了

還有。發出呼籲的人,在他們的《聯合聲明》中,提到《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並其他被封報刊等,說《冰點》不是孤立事件。好說好說。他們顯然知道,不同地區和性質的報章,被迫停刊。更不必說網站被迫關閉,小說、文章不准發表,作者不准離境等等。那麼在《冰點》事件以前,怎麼不仗義執言了?偌大的一個黨,就只有十來個「開明人士」?那老百姓得等到何年何日,才可以有個開明的黨?
也許,李銳說得對︰「控制已經習慣了,一黨專政也慣了,不封鎖新聞,他們就認為日子不好過。」其實不待李銳,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不早說了?
別問我有甚麼解決方案。因為,我的答案很簡單︰新聞不綁。做得到嗎?
典型的古典自由主義者,無可救藥!你說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