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報紙/電子傳媒報道新聞有一個特點,就係好多事情都問學者意見;學者係乜人?就係在大學或大學單位教書或工作嘅人士,佢哋識得乜嘢呢?當然係自己嗰科啦,譬如關於傳染病就問公共衞生專家,有世貿問題就問國際經濟/貿易專家,有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問題就問財務學教授等等……
但香港報紙上見得最多嘅學者名字,來來去去三幾個,似足「包教曉」(二十幾年前《明報》有包教曉信箱,無所不答),啲學者有問必答,唔到你唔服。其實一段報道之中,加插甚麼學者意見,是否真會提高讀者興趣?是否真的表示記者夠勤力,去搵出獨立第三者意見?還是記者懶惰,隨便搵一個學者噏幾句,有聞必錄嚟湊滿張稿紙?
好似最近九鐵單風波,唔少學者講嘢,佢哋連九鐵行政主管去中環陳情,講成等於捨公司正事不顧而去做無謂嘢,真正係紙上談兵,根本未曾喺現實商業世界做過事,講得多,盞自暴其短。
記得國寶級學者饒宗頤講過,追求學問,做研究,要抱有一種不怕孤獨嘅精神;真正學者平時做研究,專注於自己專科,不尚交際應酬飯局,有記者訪問,如果唔係自己真係研究開或研究過嘅,一定唔答,邊度肯做包教曉㗎?做即食麵專家,於學者面子有損,雖然增加知名度,但對學術地位,寫學術論文,有冇增益呢?左丁山就話冇咯!
好多年前,報紙唔興搵學者畀意見。直至某年,某教授半推半就,半自動獻身,對記者乜都評論一番,連自己冇研究嘅經濟時事都講一大餐,於是大名隔日見報,出咗名,變成登龍有術。登龍之後,現在報紙已經好少見到佢個名,除非上北京撞到佢出席會議啦,呢位教授可說開創先河,但後來者嘅青雲路就冇咁直線向上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