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威 民主動力執委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從胡錦濤在○四年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後,「和諧社會」便風靡了全國,連香港也不例外。特首曾蔭權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倡「締造和諧社會」;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在新春致辭時稱今年的流年值卦與建設和諧社會的原則不謀而合;彰顯社區和諧是西貢區節主題之一;婦女事務委員會將未來五年的工作目標定為「攜手共建和諧社會」。
親北京陣營片面吹捧和諧社會令人易於接受,落入語言陷阱而不自知。然而,誠如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去年所述,和諧社會並不是無差別、無矛盾的;重要的是,和諧社會能提供解決矛盾和化解衝突的機制。可是,親北京陣營只歌頌和諧,卻沒說明在多元的社會,矛盾是在所難免的,結果每當社會出現不同聲音時,均可能被指為破壞和諧。
帽子亂飛不利和諧
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表示泛民主派否決政改方案,令中央政府建立和諧社會的期望落空;陳日君主教評論社會事務,遭中國外交部警告不要干預政治;就是民間有反對教改的聲音,也被教統局局長李國章質疑有人欲渾水摸魚。
可是,當工聯會領着欠薪工人夜圍禮賓府,民建聯副主席指工人追討欠薪合理,「採取甚麼行動沒所謂」。顯然,親北京陣營片面的和諧論調,說穿了,實是混淆視聽的政治語言。政治語言之所惡在於偷換概念,煽起對立,讓是非模糊不清。
○四年七一大遊行前夕,親北京陣營批評遊行口號「還政於民」是暗喻港府政權竊據得來,有搞港獨意味。然而,「還政於民」這口號是源自四十年代中共機關報《新華日報》的社論,原意是要求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讓人民擁有選舉權,與鬧獨立根本扯不上關係。
又如李柱銘及涂謹申在○四年決定出席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旋即被指「挾洋自重」、「勾結外國勢力」。可是,國家主席胡錦濤○五年訪美時,卻敦促美國妥善處理台灣問題,堅持反對台獨。這與李柱銘、涂謹申訪美在本質上並沒分別。
社會矛盾在所難免
這樣的語言扭曲及濫用,一旦習非為是,當權者便會指鹿為馬、顛倒是非。當社會高唱和諧之時,不同的利益群體能通過民主機制發聲,讓公眾應思考衝突的來由,尋求化解之法。
其實,社會必然充斥着不同意見,利益衝突在所難免,所以和諧社會也不是沒矛盾的烏托邦。由古典自由主義演化出來的民主制度及憲法主義中,正是對這種客觀事實有充份的認知,所以慢慢發展出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等機制。不同群體的權益受憲法保護,遇有不同意見可透過民主政制充份表達,讓紛爭通過制度磨合而達致共識,避免衝突惡化至一發不可收拾。
政治家的天職就是確立良好的制度處理紛爭,這樣才能令國家邁向長治久安,而良好的制度是不需要訴諸政治語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