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作家朱蘇進歷時三年創作的電影連續劇《朱元璋》即將播放,在前不久舉行的一次宣傳活動中,朱蘇進透露,由他改編的新版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劇本也將完成。朱說,新版《三國》「只會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做某些延伸,補充進小說中可能發生而沒有發生的情節」。他舉了一例,劉備三顧茅廬,原著中張飛揚言要放把火將諸葛亮燒出來,而他則改寫成張飛真的放了這把火,諸葛亮一覺醒來茅屋已被燒着。下山時諸葛亮戲言要張飛賠他一所茅廬,張飛答道:「你幫我兄弟打天下,我就賠你一座大茅廬。」朱蘇進可能覺得這一改動是他的得意之筆,所以預先透露了。但是,這一改動恰恰是個大敗筆。
史書上說關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可見,關羽看不起知識份子,而張飛卻敬重知識份子。《三國演義》把張飛塑造成一個鹵莽英雄,強調了他「不恤小人」的這一面,但耒陽縣考察龐統、巴郡城義釋嚴顏,又是他「愛敬君子」一面的反映。三顧茅廬時,張飛認為諸葛亮推睡不起太傲慢,揚言要放火燒茅廬,這只是為了強調張飛的脾氣急躁,而這把火是萬萬燒不得的。試想,如果真放了這把火,請諸葛就變成了逼諸葛,三顧茅廬意義全失。
再者,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因為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才答應出山,臨別時對他弟弟諸葛均說:「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吾功成之日,即當歸隱。」不料這一去,再也沒有歸隱之日。後來諸葛亮北伐中原,在前線病重,讓左右扶上小車,出寨巡視,秋風吹面,徹骨生寒,自知來日無多,他在感歎「再不能臨陣討賊」的同時,一定也想到當年離開茅廬時說的話,那是多麼悲壯的場景。如果茅廬早就被張飛一把火燒掉了,諸葛亮的悲劇色彩無疑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