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溫家寶召開兩會時重申中國要建設「新農村」。一九四九年據說已經建立「新中國」,為何農村到二○○六年還「新」不起來?中國以農為本,新中國、舊農村,這又是甚麼回事。此一高深問題,將來留給歷史學家解答。
中國當局為「新農村」定義:「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鄉容整潔,管理民主」。如果中央當局下達此一宗旨,則全國各地省村委幹部能否忠實貫徹,卻永遠是一個問題。
首先,何謂「生產發展」?地方村幹強徵土地,迫遷農民,補償不足,即可以「生產發展」為理由。鄧小平說:「發展是硬道理」,為了發展強徵農地,即使補償不足,讓少數人先富起來,也是建設農村的合法手段。
至於「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更可由村幹「具體」解釋。生活寬裕是相對的,比起日本鬼子侵略時期,比前清嘉慶年間的饑荒,或比起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本村的生活已經「相對」寬裕了許多。中國國務院並無公布一套科學的「農村生活寬裕綜合指數」,為了長遠的生活寬裕,強徵用農民土地,也言之成理。
至於村容整潔,則更大有學問。今日特區新界,早在三十年前已經逐步實現「新農村」理想,農地改為大量建築用地,新界遍地西班牙別墅炒賣致富。前「港英」徵用新界農地發展衞星市鎮,派錢甚為慷慨,絕未發生類似「汕尾大暴動」、殖民地軍警開槍射殺我農民同胞令人髮指的行為,大陸建設新農村,大可以殖民地時代鍾逸傑塑造的新界時代為藍本。
問題是各地經濟諸侯割據,「中央」給一個「新農村精神」,各地任由村委黨幹按「個別地區情況」演繹。為求建設「達標」,村幹們在塑造「新農村」的過程,如果製造大量環境污染、工廠上馬、製造地產泡沫,甚或在農村搞幾座大歌劇院(生活寬裕了,農民也要看看《歌聲魅影》嘛),偶或有幾宗家破人亡的悲劇,在實現「新農村理想」過程中不也很正常嘛。
中國八十年來的共產主義夢想,不也就是另一個放大千萬倍的「新農村」超級大理想嗎?人人平等,個個有飯吃,此一新農村之超級理想,定義比起今日更為清晰,但在執行的過程中,血流成河,「偉大領袖」蓋棺論定也只不過是犯了點點「失誤」。
「新農村」之新,新在哪裏?正如當日一干熱血理想的馬克思青年研究建立一個「新中國」,其新在哪裏?此一問題百年一脈相承。當年毛澤東推行三面紅旗,何嘗不是想實現「新農村」?結果失敗了。今日中國政府再有務實的理念,各地諸侯割據,圈地之勢猛不可擋,國務院成了春秋年代的周天子,再提出甚麼理想,已經為時太晚。
一百年來,一個「新」字,把中國人害慘了。根本問題是制度問題。要建立法治的新制度,比新這個新那個的更迫切。有了新制度,則新農村、新城市、新風氣、新質素,不止是有幾座高樓,一切水到渠成,然而這一切溫家寶以一介書生總理之力,又能做得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