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剛剛公布下年度的勾地表,地皮的數量由原本的二十八幅增加至四十五幅。市場最大的爭論,是究竟政府應否恢復定期賣地,以及應否將地皮面積拆細以維護中小型地產利益。〈蘋果批〉認為,問題核心既不在賣地模式,也不是所謂平衡地產商財團的利益。對廣大市民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政府一直以來由上而下高度干預的規劃政策,究竟對社會造成了多少傷害?
所謂的定期拍賣土地,不但是過時的想法,也是過去香港種種經濟結構問題的禍根。定期拍賣土地背後的思想,就是假設了土地供應必須配合香港人口增長。香港人自小便被灌輸了一個根深柢固的概念,就是香港地小人多,土地永遠供不應求,所以高地價是自然正常的事。事實上,過去幾十年,市場一直想盡辦法提高土地的使用率,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向高空發展,當年只建十多二十層的樓宇,今天便變成了五六十層。可是當年政府偏偏相信那危言聳聽的「人口爆炸論」,異想天開地發展新市鎮,一手包辦了規劃、交通、道路、房屋以及社區設施,也讓官僚過足計劃經濟的癮!
政府官僚不明白社會問題往往牽一髮動全身,一個規劃的錯誤假設,就足以構成千萬人生活上的痛苦。當年大肆發展新市鎮,背後的假設是官僚可以憑主觀願望,神奇地創造所謂的地區經濟讓居民當區就業,甚至乎可以整個社區不假外求自給自足。結果計劃經濟沒有成功,反而令成千上萬的香港人,特別是居住在公屋的低收入人士,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交通上。若這些新市鎮的居民每人每天多浪費三十分鐘在交通上,其實每人每年就相等於浪費了二周的工作時間。這種經濟損失從來都不會在政府的統計中出現,所以大眾也一直沒有察覺到政府直接干預帶來的經濟損失。
九七年之前,中英聯合聲明硬性規定了土地的供應量,加上香港在九十年代長期處於負利率狀態,結果令到樓價飆升。不過唯一不在中英聯合聲明限制的土地發展便是房委會,房委會也成為了香港真正最大的地產發展商。事實上,房委會那種不問經濟效益的發展模式,加劇了上述的經濟效益消耗問題,最終更成為了香港社會的一大包袱。現在要拆解房委會這個結,也變得極度困難。
因為要配合這些計劃經濟社區的發展,政府主導的規劃也造就了壟斷的出現。就以兩鐵為例,兩鐵路起初只不過是交通工具的一種,但是當市民因為所謂的「鐵路優先政策」對鐵路嚴重依賴,就連九鐵的管理層風波也會變成民生問題。事實上,今時今日兩鐵也取代了大多數地產商,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房屋供應商。
土地政策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土地的使用達致最有效的分配。撇開經濟效益的問題,特區政府亦曾經本末倒置地將地價樓價的高低,和計劃經濟式的樓宇供應量控制,當作土地政策的目標。當政府壟斷了大部份土地的供應,政府主動介入樓市可以造成的社會經濟意想不到的嚴重動盪。
勾地表的原意,就是要政府退回一個不干預的角色。在過去數年,勾地表充份反映了它應有的功用,就是在前景不明朗的時候減少土地供應。以香港現在的經濟環境,土地的供應除了由政府一手包辦之外,還有舊區重建和兩鐵的上蓋發展,真正問題核心是政府如何提高現有的規劃官僚的效益,讓市場的需求以最便捷的途徑反映在規劃大綱上。至於大小地產的利益分配從來都不應該是政府的考慮,可是政府亦要問為甚麼香港的資本市場會如此傾向大財團,是不是資本市場的繁複規管衍生了這種結構性的傾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