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運動」必有隱憂

又見「運動」必有隱憂

蔣峰 中國記者

本月九日,當今碩果僅存、被官方視為「右派喉舌」的《南方周末》A2版,出現了久違的「運動」一詞:在〈讓農民掌握自己的命運〉一文首句:「去年成為輿論熱點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運動在今年的『兩會』上再度被聚焦。」在我的記憶中,這是自「六四」後平地而起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以來,十數年間所僅見的紅色政治景象。

「運動」一向是中共搞「階級鬥爭」的拿手好戲,也是煽動風潮,製造社會矛盾,挑動愚眾「革命激情」,整人害人的有效手段。綜觀中共的「革命史」,無論是工人運動、學生運動還是農民運動,都在幕後隱藏着一雙操控局面、居心叵測的「黑手」。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以來,運動更是此起彼伏;其政治領域的運動旨在鏟除敵對階級或集團的權力基礎和地位;經濟領域的運動旨在人為地拉動勞動生產率;文化領域的運動旨在改變民眾的思想方式和思維模式。

毛時代頻發運動

據美國學者馬德森研究:「從建國到毛澤東逝世的二十六年中,『這種全國性的運動計有七十多次(地方一級的運動則要多十倍)。』」而其中最著名的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三個代表性的運動則因其荒唐可笑已被紀錄為人間慘劇和政治笑柄。
竊以為,中國大陸之所以在毛時代「運動」頻發,主要原因在於:毛澤東不但罔顧《憲法》,連中共黨章規定的「黨內民主」也棄如敝屣,為能酣暢淋漓地逞一己之專制、獨裁的「聖意」,則絞盡腦汁,頻發運動!
到了鄧小平時代,中共執政的方式有了巨大轉變。那種曾被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基本方法」的群眾運動已被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黨中央多次宣稱不再運用了。這顯然是中共局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結果。從那以後,反思群眾運動的言論在官方媒體頻頻出現。例如,大陸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就曾在《文革中的我》一書中談到:「顛倒是非,無情打擊,在極其錯誤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的領導下,幹出極其錯誤的行動,是那些年歷次政治運動共同的特點。」

農村掀運動紅潮

《胡喬木談中共黨史》一書中也指出:「過去的經驗證明,這種全國性的政治運動經常成為妨礙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的政治運動、群眾運動……基本上都是左的。」
在江澤民時代,除了「六四」後的短時期外,這位被稱為「江核心」的中共領導人也在群眾運動方面不敢造次。
而作為隔代指定的「鄧小平傳人」的胡錦濤,則一反前兩代領導人的做法,也一反他主政初期的開明盛景,以笑中有刀、綿裏藏針的高超手法先是整肅媒體,打擊政治異議分子,接着號召「向朝鮮、古巴學習」,如今則在大陸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運動的紅潮。
儘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二十字真言」中,有「管理民主」這說法殿後,中央也一再強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能搞成政治運動和形象工程!」但從各地的做法和媒體的宣揚來看,這場政治運動早已「平地起風雷」,甚至已如火如荼了!

與打壓運動相連

鄙人不敢在此妄測這場政治運動的走勢與吉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場政治運動和二○○五年風起雲湧的「文化保守主義」回潮,及對國內「新自由主義」有組織、有計劃的打壓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慘痛的歷史教訓一再告訴我們:對於中國大陸來說,凡是「運動」者,則必有其隱憂!
民間不是已經有了:「胡總在學習毛主席那一套!」這樣的說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