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三成出現癌前病變<br>胃癌患者直系親屬較高危

研究發現三成出現癌前病變
胃癌患者直系親屬較高危

【本報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胃癌患者直系親屬感染幽門螺桿菌和胃癌癌前病變的機率較高;由於上述兩項因素都是胃癌的成因,故患上胃癌的風險也相應增加,所以建議患者的直系親屬及早接受胃癌癌前病變檢測。此外,中大近日引入了一項名為「窄頻影像」的內鏡成像技術,能夠更有效篩查癌前病變。 記者:趙燕婷

中大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於○一至○四年間,對胃癌患者的直系親屬進行了篩選研究。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梁偉強指出,研究發現在二百七十名接受了上消化道內鏡檢查的參加者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達六成,明顯高於對照組人士的四成六;而出現胃部癌前病變「腸化現象」的人更高達三成,所以他們患上胃癌的風險也較高。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兼消化疾病研究所主任沈祖堯表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的主因,會增加患癌的風險逾兩倍。他解釋,患者一般會在五歲或以前,透過親密接觸如接吻感染幽門螺桿菌,及後該菌會一直宿存在患者胃部,引發慢性胃炎及腸化,即胃部細胞的腺狀及外形改變成腸臟細胞,最終引致胃癌。因此,胃癌患者的直系親屬應及早接受胃癌癌前病變檢測,藉以及早治療防止情況惡化。

引入窄頻影像技術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外科主任吳國偉說,為了加強胃癌癌前病變的早期檢測,消化疾病研究所近日引入窄頻影像技術。
該系統由電子內鏡系統和一個有助識別胃粘膜早期病變的窄頻濾波器組成,可令內鏡影像更加清晰,有助更有效篩查胃癌癌前病變。該研究所在五月正式啟用後,將主動邀請威爾斯親王醫院胃癌新症患者的直系親屬接受檢測。
本港每年約有一千宗胃癌新症,死亡率高達五至六成,是本港第四常見的致命癌症。他強調若在患病初期即接受治療,患者五年內的存活率高達九成五;但若在第四期才發現,存活率即會跌至低於百分之五。但威院僅得一成五的胃癌新症患者是在患病初期求診,相比日本的六成為低,所以呼籲若直系親屬患有胃癌,就要及早接受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