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央銀行上周公布,結束實行五年的貨幣「定量放寬政策」,意味日本經濟已擺脫了物價持續下跌的通縮困局,經濟增長不再被縛手縛腳,並且揭開中日經濟惡戰的序幕。
日本央行於2001年3月推行「定量放寬政策」,是基於當時日本陷入嚴重通貨緊縮,經濟衰退,短期利率已經處於零水平,為了刺激經濟,央行便向金融體系注入大量資金,鼓勵疲弱的銀行業使用這些資金,增加貸款,向經濟輸血,希望能夠推高物價,擺脫通縮的蹂躪。
資料顯示,2005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高達2.8%,第四季增長更達到4.2%高水平,氣勢強勁。很明顯,經過四十九個月的溫和增長,央行行長福井俊彥很有信心,日本經濟已擺脫了通縮,穩步復蘇。摩根大通甚至預期,今年底,日本利率可能回升至0.25%水平。
事實上,財政金融大臣與謝野馨,財務大臣谷垣禎一都支持加息。可以說,今年4月10至11日、5月18至19日的利率會議上,日本央行隨時準備加息,在美國聯儲局、歐洲央行等遙相呼應下,日本朝野勢摩拳擦掌,告別「零利率」、也告別「失去十年」的失意歲月,十年磨劍,如今重出江湖,揮劍的矛頭,當然會指向正在崛起的中國。
看深一層,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中,日圓滙價被美國和西歐國家迫令升值後,使日本形成了巨大的金融及經濟泡沫,當泡沫爆破後,經濟衰足了十年。這「失去的十年」,恰恰就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無法阻擋。
外匯市場風波險惡
如今日本結束貨幣「定量放寬政策」,除了意味「便宜資金」一去不復返外,日本經濟復蘇,勢必造成國際貿易需求結構的新變化。第一、日本製造的貨品,對國際市場將造成新一輪激烈競爭。今年1月,通用及福特汽車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2.5%和4%,但日本的本田、豐田則分別增長8.7%和2.7%,以致通用和福特被迫宣布減產。在日本的壓迫下,歐美國家的保守力量,勢必發動對「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貿易壁壘,令中國出口也成為眾矢之的,日本的出口戰略可謂一石二鳥。
第二、日本告別零息困局,全球貨幣緊縮將成為主調。在緊縮貨幣背後所潛藏的通脹壓力,其實也對中國央行敲響了警號。雖然,中國目前的物價水平穩定,但長期維持低利率,最終成為通脹爆發的溫床。
另一方面,當日本加息難免引發滙市波動,世界利率水平提高,也會令國際資本流動出現劇烈變化。息差擴大,可能觸發中國境內的資本外流,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還有,日本經濟復蘇,增強了日圓的國際貨幣地位,對於醞釀中的亞洲貨幣單位(ACU),人民幣和日圓爭做「主導貨幣」,難免也有一場龍爭虎鬥。可以說,日本央行結束「定量放寬政策」,揭開中日經濟短兵相接的序幕,為中國經濟發展投入新的競爭和變化因素。
印度億萬富豪人數大增
另一邊廂,印度經濟發展,成為亞洲區內一股新勢力。據《福布斯》最近公布的全球2006年10億美元富豪榜,印度有23人上榜,其中10人為新入榜.在新增人數上,僅次於美國,反映印度這塊土地,去年造就了多個億萬富豪。
近年歐美智囊機構,對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做了不少戰略研究。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日前便發表了五名「國際貨幣基金」經濟學家的一項研究(India'sPatternofDevelopment:WhatHappened,WhatFollows,NBERWorkingPaper12023),深入探討印度發展成功之道。
研究結果指出,與其他快速增長的亞洲經濟體相比,印度採取了一種特別的發展模式,以服務業為主打,而非依賴製造業;在製造業當中,也強調技術密集,而非勞動力密集。如果我們看一看《福布斯》的富豪名單,除排第五的LakshmiMittal(印度富豪排名第一,身家235億美元),從事製造業外,排名25(印度排名第二,身家133億美元)的AzimPremju,所經營的Wipro公司,從事軟件科技;而新增的富豪,也多經營科技和服務。不過,經濟學家擔心,中國和印度的經濟高速增長,造成的貧富懸殊也特別嚴重。因此,中印經濟的發展隱憂,是貧富懸殊對社會穩定產生的破壞力,惹人憂慮。
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