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鐵政變鬧劇告一段落。此役表面是九鐵公營機構的「改革派」和「保守派」行政管理之爭,深層卻是特區「太子黨」與「港英餘孽」的一場政治戰。「太子黨」雖以田北辰孤軍為標記,幕後則由其兄田北俊「教路」,「田二少」為「田少」乃至自由黨之代理人;九鐵高層雖以署理行政總裁黎文熹為首,卻是殖民地官僚集團之譁變,幕後得「港英餘孽」前資深人物楊啟彥打氣支持,其「影子精神大老闆」不是別人,正是曾蔭權。
以黎文熹為首的九鐵高層,正是看準此一形勢,方始孤注一擲發動兵變,一心以為曾蔭權必將借東風,乘勢把田北辰拉下馬,敲山震虎,打擊其幕後勢力自由黨。
然而「黎黨」姿態富於侵略性,「政變」轟動全港,田北辰以退為進,反客為主,得到民意同情。
曾蔭權剛從北京回來,中國口口聲聲「穩定和諧」,曾蔭權豈敢明目張膽站出來成為「黎黨」、也就是公務員勢力的守護神?這一手「玩大咗」,只有權充和事佬,挽留田二少,責備政變勢力,曾某連任壓倒一切,難以偏袒「黎黨」。
如此則田二少戰略成功,以勝利者姿態,大搖大擺返回九鐵,下一步關門打狗,平叛除亂黨,曾蔭權再也管不着。
「九鐵事變」,是曾蔭權當政後第一場重大的香港政治鬥爭,田北辰也顯示了一點「政治家」手腕,反是「煲呔」措手不及。如果曾蔭權借「九鐵裂縫」事件一露「政治家」本色,不但打擊「董班子餘孽」廖秀冬,也一石二鳥找田北辰的碴子,則此事理應由第三者有力人士先與「黎黨」縝密接頭部署以裏應外合。然而事發前曾某不知情,「黎黨」盲動,火力過猛,田二少絕地反攻,曾蔭權雖可力保不失,但「太子黨」經此一役,聲勢大振。
特區反曾勢力,將如何利用此一事件化為下一回合抗曾之政治彈藥,甚或與「田家軍」結盟,則尚待觀察。
由此可見,九鐵風波豈是一宗「經濟民生」的糾紛,實是一場政治鬥爭的前哨代理戰。如果曾蔭權能從老毛身上學一點經驗,則「田二少」為文革時的北京市委彭真集團,「黎黨」即為王力、關鋒、戚本禹之「五一六兵團」。當年彭真被鬥倒,劉少奇也被揪鬥,老毛鳥盡弓藏,「五一六兵團」即打成亂黨而被捕,成為政治犧牲品。曾蔭權只當了個「和事佬」,功力未逮當年心狠手辣的毛澤東,反遭田北俊幕後將了一軍。這一切,中方不聲不響,自然都看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