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聯印度風險高昂 - 陶傑

核聯印度風險高昂 - 陶傑

美國收緊對中國的包圍網,繼此縱容日本修憲擴軍之後,更向南拉攏印度,準備「聯印制中」。西方輿論狂熱吹捧印度的投資環境如何比中國優越,好像發現了新大陸,日本資金隨即開始自中國抽調南投,台灣亦欲跟進,只有國民生產值有兩成是與中國有關的韓國正在觀望,未隨美國領奏的「印度戀曲」起舞。
「勿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開拓印度新市場,不但無可厚非,鼓勵國際自由市場競爭,包括中印兩國的廉價勞動力,讓印度種姓制度的下層勞工,與中國河南四川的血汗工廠生力軍比賽誰的工資低。在殘酷的資本主義制度中,亦屬「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自然規律。
然而美國「聯印制中」,不止是經濟貿易之「經聯」,更是輸送軍事技術之「軍聯」;不止常規的軍事合作,而且重點是協助印度擴建核武器之「核聯」。《核不擴散條約》至印度而無效,皆因面對崛起日速的中共,布殊等不及了,印度要甚麼,美國給甚麼,包括核彈。
可是,核聯印度,必須想清楚。印度是不是美國一個長遠可靠的盟友?冷戰時代,美國為了打擊主要敵人,不惜「軍聯」次要敵人,然後反過來被次要敵人挾美國的武器來反制美國。這等笨蛋事例,屢見不鮮。

八十年代,美國軍聯伊拉克的侯賽因,扶掖其攻打美國更恨三分的激進什葉派的伊朗,侯賽因坐大,連美國也一起反。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又向阿富汗「木渣哈癲」聖戰游擊隊提供肩托型火箭導彈,結果養育了一個更瘋狂的拉登。美國藥石亂投,核聯印度反制中國,印度有了核武器,其宿敵巴基斯坦先受威脅,必然尋求本身核力量的升級。美國一向不滿巴基斯坦反恐乏力,用核彈餵養印度,以為一石二鳥,但二十年後,印度會不會按照美國的劇本一板一眼地行事?
印度五十年代為不結盟運動領袖,尼赫魯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此後的甘地夫人更善於投機,一度倒向蘇聯。印度反中,雖有淵源(當年中共的排名:美帝、蘇修、印度反動派,印度第三),但不見得忠誠於英美。將來印度挾核武,不但可以北制中國,東剋巴基斯坦,尚可以南踞印度洋而稱霸南亞,吞併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建立「新印度帝國」,則美國的利益豈能無損?印度「養得熟」嗎?問問知印最深的英國即可知。聯印制中,應只限於經聯。軍聯與核聯,代價太大,美國難免再遭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