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滙儲備亞洲央行不善運用

外滙儲備亞洲央行不善運用

亞洲各地的央行雖然坐擁全球三分之二的官方外滙儲備,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卻認為,良好的經濟結構、審慎的經濟政策,完善及健康的金融體系,對於主權信貸評級亦同樣重要,政策靈活性勝於高額外滙儲備。另外,標普關注高額官方外滙儲備的收益率正在減少,持有外滙儲備更會製造額外成本。

【本報訊】標普在昨天發表的「官方外滙儲備——靈活性勝過規模」的報告中指出,日本、中國、香港、台灣、印度、韓國、新加坡與俄羅斯等央行或政府,持有全球三分之二官方外滙儲備,其中只有新加坡的主權信貸評級為「AAA」級,印度的評級更是「非投資級別」,可見外滙儲備規模只是影響主權信貸評級的因素之一。

美元資產需求料見頂

亞洲央行持有全球外滙儲備的比重,由10年前的三分之一,增至目前的三分之二;標普主權評等委員會主席錢伯斯質疑,日後外滙儲備是否可以維持目前的速度增長。他預期,未來外國政府對於有美元資產的需求將見頂,屆時美元便下滑,除非主要經濟體系消除資源閒置的情況,否則全球將要經歷痛苦的調整過程,依賴淨出口的國家所受的打擊尤其嚴重。
渣打(香港)東北亞區總經濟師關家明認為,難以判斷香港持有的外滙儲備是否過多,但可以從「增值、穩定及流動性」等角度出發,探討如何改善本港的外滙管理。他指出,由於香港實施聯滙制度,外滙儲備與滙率之間的關係,均比較鄰近地區緊密;加上香港每年外滙儲備的增長不多,因此本港的外滙儲備管理,應該以維持金融穩定為前提,其次才是增加回報。

政府投資比重不斷減

在探討亞洲區高額外滙儲備的原因時,他認為,由於亞洲區(特別是政府)投資太少、非儲蓄太多所致。亞洲區在90年代初期的儲蓄比例,約佔本地生產總值(GDP)33%,04年時反而微跌至32%;相反,投資率則由90年代初期佔GDP33%,降至近年22%(見圖)。
關家明引述香港為例,本港公共投資(扣除通脹後)過去9年連續下降,幅度達40%,故政府應在整體支出內,增加投資部份的比重,如道路、橋樑等基礎建設。不過,他強調,如果要大增區內投資比重,應該鼓勵私人企業增加投資,因為亞洲國家的外滙儲備,大部份來自私營部門的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