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派錢掩飾教改矛盾

別以派錢掩飾教改矛盾

潘玉琼 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香港教育傳統上被詬病為填鴨式教育,相信沒有人會質疑為何要推行教改。不過,由教改引發的風波卻又愈來愈大。
教改的問題,普遍被認為是涵蓋面太闊,步伐急促及配套不足。不過這些尚未觸及較深層次的理念問題。教改的口號和詞彙叫得響亮,一、愉快學習、求學不是求分數、反對一試定終身、大直路一條龍、校本評核;二、八大學習領域,九大共通能力;三、就近入學、通識教育、專題設計為本學習,及四、資源增值、自評外評、殺校縮班、脫鈎、自負盈虧等等。
這些口號揭示了教改的四大理念:一、香港的教育制度過於考試主導,學生承受極大壓力,必須「鬆綁」;二、教育不應只着重學科知識,要培養思考靈活、有創意的學生;三、精英主義不利低下階層,名校效應驅使家長向子女施壓,造成學校間競爭;四、教育要講效能和問責。

考試變成動力

這四大理念放在香港這特定的環境來看,問題頗多。第一,長久以來,港人深知出人頭地,必須先通過重重考試關卡,考試已變成學習的動力。儘管學習變得功利化,但當另類學習文化(為求知識而學習)仍未建立時,「鬆綁」後要怎樣推動學生學習?況且公開考試已是較客觀和公正的篩選機制。
第二,靈活思考固然重要,但這些能力的運用必須建基於知識基礎上,空有能力而知識貧乏的一代,如何能在知識型社會競爭?如今的課程改革偏重通識和共通能力,反而削弱學科知識,實在有商榷餘地。
第三,家長爭相把子女送進名校是人性使然,只要人人入學機會均等,透過公平競爭(例如公開試成績)便可。如今教改打着公平原則的旗幟,改變入學機制和派位組別,卡壓名校,表面上可減少學校間的差距,希望家長不再吹捧名校,事實上卻擴大了校內學生的差異,令教學更困難,「尖子」被抹煞。

需要安定環境

第四,成本效益、用者自付等市場經濟概念現已侵蝕教育領域,教學人員人人自危,有時為保飯碗難免要犧牲教學質素,遷就「顧客」(學生)。辦教育並非做生意,教學和研究人員需要一個安定和自由的環境才能把專業精神發揮得更佳,過份行政主導只會削弱專業自主。
除了理念上出岔子,香港的教改在落實手法上也需要認真檢討。全盤否定過去、雷厲風行革命式的徹底變革,發動外行人(家長、商界、輿論等)批評內行人,把教師推向對立面——這些都是推行教改的弊端。
最近十萬名教師上街,證明教師的容忍度已達極限,非作出反彈不可。試問在失卻互信的基礎上推行教改,效果怎會理想?

應作全面檢討

如今教改已發動了五年多,叫停或逆轉已不可能,但政府可以做甚麼?筆者作出以下七點建議:一、重建政府與教育界互信;二、改善教育管治和教育決策,現時教統局過度中央集權式的管治,侵蝕教育專業自主;三、去市場經濟化;四、去政治化;五、暫停或暫緩某些教改政策,例如外評自評、校本評核、校本條例、母語教學、通識教育作為必修必考科;六、改善現行政策,例如課程改革、基本能力測試、基準試、專科專教;七、全面實施小班教學。希望有關官員能拿出勇氣,為教改作一個真正的全面檢討,不要再用派錢方式來掩蓋深層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