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自毀優勢愚不可及

理財智慧:自毀優勢愚不可及

香港作為亞太區金融中心,當然會有一定優勢,但這優勢未必能長久維持。以窩輪市場為例,過去兩年以成交量計算,香港均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的每日平均交投金額達到35億港元,大約佔大市總成交金額的19.1%,而有關的合約交投達到2260萬單位,屬於一個極高的數字。
奇怪的是,香港文化喜歡批評,但建設性的批評卻較少。有些人不斷批評窩輪這種產品有問題,甚至認為要限制窩輪市場的發展。
曾經看過一些歐洲製作的旅遊特輯,有談及英國的賭場活動,其中的旁白是這樣說:「要選最喜歡賭博的民族,除了英國人之外,相信會是中國人。」澳門有賭場,香港卻沒有,會否有人把窩輪市場當賭場去賭?我沒有統計數字去弄清這事實,但作為投機工具的窩輪,本身產品設計無問題,出現問題的是買賣的參與者,他們究竟有沒有作出過度投機,忘了自己所能承受風險?

輪市發展不應限制

在地球的其他地方都大規模推廣這種產品時,香港卻不停有聲音說要限制窩輪買賣。新加坡早在04年已發展窩輪,窩輪很快佔大市成交的5-6%以上;05年南韓亦推出窩輪,而同期其他亞洲地方也紛紛到香港觀摩窩輪市場的發展,打算開拓這類產品。
內地沒有由莊家發行的窩輪,但卻有股權分置之下產生的公司輪。截至05年底,內地共有7隻這類公司輪發行,而單是05年12月,內地公司輪的交投金額便達154億美元,超越了同期的香港。有人更估計,內地窩輪市場的規模最終會超越香港。
在世界各地紛紛拓展窩輪市場之際,香港人卻希望限制它的發展,是否有點與世界潮流有些背道而馳?最佳的做法是及早改善窩輪市場的問題,把它納入正確發展的軌道。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