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鐵如何推陳出新?

九鐵如何推陳出新?

吳志森 時事評論員

九鐵風波愈演愈烈,八卦輿論,追逐獵巫,找出壞人,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炒掉了這個人,就萬事大吉,一切如常。這種懶惰的思維方式,除了博得一時的快感刺激外,對認識和解決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九鐵的運作模式與其他公營機構類同,叫人擔憂的是,九鐵兵變後,其他公營機構會否仿效?公營機構的運作,全部是由特首委任一個董事局或管理局,然後再找來一個主席。在董事局之下,便是一幫高薪厚祿的高層管理。
主席和董事局負責重大的方針政策,高層行政人員各司其職,負責日常運作。董事局內,通常有一兩位高級政府官員,擔任政府與公營機構的溝通橋樑,監察機構運作,出現重大危機,介入解決。

政府官員的作用

九鐵管理局的兩位政府代表,是廖秀冬和馬時亨。九鐵主席和管理層的深層矛盾,坊間早有所聞,廖馬二人沒有及時斡旋解決,到發生管理層挾四千人簽名兵變,廖局長才如夢初醒,被特首從日本急召回港,匆忙介入。官員在九鐵管理局裏究竟擔當甚麼角色?是象徵式行禮如儀,還是索性撤手不管,只派代表的代表出席,所有權鬥紛爭,全被蒙在鼓裏?政府官員在公營機構的作用,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深層結構沒有變

董事局的主席是空降的,與行政總裁如何分工,永遠是一個大難題。如果鉅細靡遺,事事親躬,主席與行政人員的衝突便無可避免。田北辰雖然人到中年,但仍有一股熱血使命要改革九鐵的公司文化。他一上場就給前主席兼總裁楊啟彥施下馬威,調查西門子事件,當眾奚落楊不是他的好朋友,可見這位新主席的性急與狠辣。
走了楊啟彥,換來田北辰,九鐵的管理層原封不動,文化深層結構絲毫未變。發生事故,都由主席出來面對傳媒,在鏡頭面前,慨歎九鐵文化未能改變,責在自己。做了二三十年自命專業精英的老臣子聽在耳裏,想當然認為是衝着自己而來,當然不是味兒。
問責性和透明度對一個公營機構來說是很重要的;但卻有不少自恃專業的人,會將透明度和專業判斷對立起來。例如事故發生後未能解決要通知傳媒的規定,要由以往的二十分鐘改為八分鐘這個例子,公司上下都有極強的反抗情緒,認為這個改變有違專業精神。他們似乎不明白透明度和問責性,正是他們無限崇敬的「專業判斷」的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在舊文化下,大家的腦筋無法扭轉過來。令人詫異的是,這種情緒不是個別高層管理人員的問題,大部份高級工程人員都有相同的抱怨,這也是為何兵變迅速得到幾千個簽名的原因。

勉強湊合沒幸福

事情發展到如斯田地,田北辰與黎文熹將無法繼續共事了,勉強湊合在一起也不會有幸福。但田北辰下台也好,黎文熹和全部高層管理人員一併換掉也好,九鐵這間百年老店的深層文化,可以在一夜之間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