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杜拜世界公司,因購買一家英國公司而取得美國六個港口貨運業務的權利。這件交易經媒體報道後,在美國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一個號稱以強勢對抗恐怖主義,積極保衞美國人民安全的總統和政府,竟然會讓一個阿拉伯國家負責管理美國的港口業務,而這個阿拉伯國家又和九一一事件脫不了關係,這在一般美國人眼裏,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殷惠敏 文化評論員
不過,已有專家學者指出,讓外國公司管理港口業務的情況,早已行之有年,不能因為是英國公司就沒問題,是杜拜公司就有問題。美國不是鼓吹全球化嗎?為甚麼碰上阿拉伯公司就要歧視?阿拉伯酋長國是阿拉伯世界中最開明,在反恐問題上與美國最合作的。再說,「管理」港口業務並不表示港口安全問題也由這家公司包辦。事實上,港口安全還是由美國的國安部門負責的。
擔心影響選舉結果
儘管這些說法都言之成理,美國老百姓卻不賣賬。民主黨的國會議員要鼓噪杯葛,立法禁止。總統則揚言動用否決權。不要說美國老百姓對這件買賣有「非理性」的恐懼,就是一向為白宮護航的共和黨議員,也認為白宮批准交易的作法太輕率。眼看着國會中期選舉在即,如果因此影響到共和黨的選票,可就不妙。白宮開始擔心,即使總統否決了國會的法案,恐怕也擋不住國會的反否決,這樣一來,總統可就丟臉丟大了。
就在僵持不決之際,杜拜公司忽然宣布,將會把港口業務移交給一個美國的「實體」管理。這出其不意的一招,把專家媒體都嚇了一跳。雖然大家對於怎麼個「移交」法,是成立一家「門面」公司,避人耳目,實際仍由杜拜公司操控,還是委託另一家美國公司代行業務,仍然有疑問;但至少白宮與國會爆炸性對抗的信管已經解除了。
緊盯着全球化走向
這個例子倒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全球化的問題。杜拜公司要買英國公司,把業務擴展到美國來,其實是很自然的。不要說杜拜,就是其他阿拉伯公司也有這樣的意圖。他們都睜大了眼睛注視這件事,他們要看美國歷來鼓吹的無國界全球化的甜言蜜語是否真實。
過去這幾年,石油利潤給阿拉伯國家帶來滿坑滿谷的財富,他們都要向國外投資。這個情況和近年積累了巨額外滙的中國一樣。中國也要向外投資,也要買美國公司。當然,中國買成了IBM的電腦業務,使聯想公司能夠借IBM的品牌向外擴張。但中國卻沒有買成另一家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UNOCAL),雖然優尼科擁有的天然氣儲藏三分之二在亞洲,對美國國安並不構成威脅。
個人電腦對美國來說,也許是技術水平低並且缺乏競爭力的產品,能源卻是具政治敏感的東西,何況買家中海油公司是中國的國營公司。中國買不成優尼科,不是經濟因素,而是意識形態因素。不錯,中國是美國的戰略夥伴,但還不是英國日本那種「戰略夥伴」。
不會削弱國家權力
所以,國家利益仍決定了國家作用的存在。對於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所斷言的全球化將導致民族國家的終結的說法,我們也不必太認真。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影響其實相當複雜。不能簡單的認定全球化必然會削弱國家權力,政治敏感性較少的權力也許可以轉移給私營公司,敏感性大的權力仍會牢牢抓在政府手裏。政府不抓,國會也會迫着它抓。在全球化的時代,國家主權的概念不但沒有過時,而且仍在重大的經濟事務上發揮「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