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體系經常受香港家長追捧,認為到外國「浸過鹹水」高人一等;不過最近有研究指出,亞洲的教育水平已趕過歐洲,歐洲要維持競爭力,就應改革教育體系,並正視階級歧視問題。
研究由歐洲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施萊歇(AndreasSchleicher)進行,指歐洲與低成本低技術勞工國家競爭的年代,早已過去,目前中國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勞動力,已轉向高技術但低成本。
韓人教育率工業國稱冠
施萊歇認為,增加教育資源,特別於中學及高等教育兩方面,經濟得益遠超通脹,而且裨益不只個人受惠,更澤及全社會。他以南韓為例,六十年代南韓人民收入比南美國家還低,但現時二十五至三十四歲人士受教育的比率,高達九成七,是工業國之冠。
作為歐盟龍頭的法國和德國,已不再是發展知識和技術的世界翹楚,反而芬蘭經歷徹底教育改革後,名列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的前茅。報告指,階級分野是窒礙歐洲教育質素元兇,令年輕人沒有向上爬的機會。
德法意學制窒礙向上爬
研究指出,家庭背景複雜或貧困的兒童,得不到跟富裕或中產家庭兒童相同的教育機會,情況在德國、法國及意大利三國尤其嚴重,當中德國更早到自兒童十歲起,將他們分成接受職業先修或一般學術兩組教育,情形如香港將中學生分成職業先修學校或文法中學。
施萊歇提出多項改革建議,包括改善學童入學機會,鼓勵政府撥款或私人捐款辦學,令更多人可入讀精英學校;而大學亦須配合現代企業管理。
英國《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