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的走勢十分疲弱,恒指連續3日失守50日平均線收市,是自去年11月恒指收復50日平均線以來首次,如果無法改變這個情況,似乎恒指已步入一次較長期的跌浪中。
事實上,如果翻閱港股去年10月初的表現,投資者應會發現,現在的情況和去年相近,就是恒生指數穩守50日平均線超過4個月失陷,港股因而出現歷時近1個月的調整,調整幅度近1000點。故此,以現時恒指的走勢分析,大市將會下試15000點的關口,絕不稀奇。
但問題是,導致港股出現大幅下跌的原因是甚麼?仍是禽流感?或是息口因素?還是市場流傳資金外流的問題?陳腔舊調,這又似乎反映出港股下跌的空間不應太大。不是說禽流感的問題威脅性不大,只是現在未有出現人傳人的個案,雖然疫情繼續擴散,但各國戒備及高度關注的態度,卻又可以減低災難的爆發,故此,禽流感暫時對經濟的影響,仍是心理多於實質。
資金暫未見流走
至於息口問題,更猶如風濕病一樣,翻風會令大家隱隱作痛,但如果投資者看一看日本宣布結束寬鬆的貨幣政策後,日股連升兩日,升幅接近500點,大家便會明白,現時市場的擔憂,都只是因為息口長遠的走勢仍不明朗,因而令淡友可以將息口的因素,不斷重複運用,從而推低全球股市。惟日股已先行帶頭回升,似乎現在只等待其他市場接受息口上調,全因經濟表現理想所帶動。
再看一看資金的流向,繼金鷹(3308)於上周開始招股後,中國建材(3323)將緊接於周一起招股,令拆息抽緊,但美電表現仍然穩健,更重要的是,滙豐近日持續在拆息市場拆出資金,反映銀行體系的資金十分充裕,資金暫沒有流出的現象。事實上,除非人民幣在短期內落實升值,否則市場的憧憬只會持續,資金暫時實在沒有流走的誘因。
從基本角度分析,雖然可以說是主觀,但的確暫沒有影響港股大跌的因素存在。惟與此同時,圖表卻仍然利淡,這似乎有點矛盾,或許亦因而形成恒指上周四及周五的牛皮局面,成交亦因而縮減至300億元以下。作為投資者,最佳做法或許是等待恒指重上50日平均線後,並穩守在該水平,才考慮是否入市。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