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Preiss筆記:3大歐銀長捧冇蝕底

MichaelPreiss筆記:3大歐銀長捧冇蝕底

歐洲金融藍籌股升勢停不了,並不令人意外。受增長率持續上升、構思中的全球經營模式、企業重整,以及愈來愈高的邊際利潤等利好因素激勵,德國DAX、瑞士SMI和法國CAC-40等三大指數在今年已錄得8%至12%的升幅,把表現反覆的華爾街股市比了下去。

銀行和保險業併購正白熱化,而歐洲金融類股份再獲垂青,我相信瑞士銀行(UBS)、荷蘭ING和德意志銀行此三家全球性財富管理和投資銀行巨擘,仍值得長期捧場,它們的共通點是大家都在相應增加亞洲、印度和中東市場的業務比重。

德意志PE吸引

德意志銀行雖是德國最大銀行,市值高達580億美元,但仍被花旗集團、JP摩根大通和滙控(005)比了下去。不過若純以投資銀行角色作比較,德意志銀行的收入卻可躋身全球三甲。現時PE只有11倍、股息率則為3%的德意志銀行,正在努力削減成本,並大舉投資於如私人銀行般的新增長業務。德意志銀行的市賬率為1.4倍,但數字反映的,只是其過往的舊式德國銀行角色,並未反映現時靈巧的全球性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業務。
即使缺乏德意志銀行般的全球投資銀行足迹和重組潛力,歐洲上市銀行的PE平均仍高達13至14倍,由此可見前者的PE是如何不合理地偏低。德意志銀行行政總裁JosefAckermann正積極裁減人手,當然,減少員工數目和裁員從來不會是容易的事,亦往往會成為管理層的災難之源,而孳息曲線倒置若進一步深化,亦會對其債務發行及債券買賣業務構成傷害,不過我仍然相信,德意志銀行會是歐洲銀行界最便宜和最吸引的神話之一。
ING成功放大其在家鄉「比荷盧經濟聯盟」(Benelux)的龍頭地位,成為環球銀行業、壽險、物業及一般保險,以及資本市場的主要參與者。

ING脫胎換骨

自2004年後期開始,ING的表現已備受矚目,但我相信ING在2006年的表現將有如裝上渦輪引擎般更加強勁。很肯定,該行現時低至11倍的PE和3.9%的股息率並未能公正地反映這家集銀行、保險和基金管理業務於一身的荷蘭最大公司的價值,尤其考慮過其增長、新興市場業務和架構重組潛力等因素。一些在法國、瑞典和意大利掛牌的純壽險公司,PE亦高達15倍呢!ING在紐約的預託證券交投不弱,而假若其買賣價能升上45美元,我絕不會感到驚訝。
自2003年起,瑞士銀行已經是我手上投資組合的主要持有對象。毫無疑問,瑞銀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及投資銀行,亦是瑞士首屈一指的商業銀行。當瑞銀於90年代末期買入美國第四大證券商PaineWebber時,我所感受到的興奮至今仍難以忘懷。

瑞銀佔競爭優勢

無論是私人銀行業務、歐洲市場股債發行、新興市場經紀業務、外滙買賣和全球基金管理及衍生工具市場,瑞銀均建立了世界級的經銷公司。以回報率、邊際利潤及增長的組合衡量,瑞銀均屬國際級銀行的頂尖球隊,在瑞士銀行界更擔當最大的股票買賣及併購角色。在過去12個月,瑞銀在美國預託證券的股價已由76美元升上107美元。
瑞銀的資產高達2萬億美元,在去年出售旗下環球資產管理公司GAM和3家細銀行予其瑞士競爭對手JuliusBaer後,亦持有對方21%的股權,而現時瑞銀有45%的利潤來自所管理的資產而非息差收入。瑞銀是少數受股市下跌衝擊程度更大於息差收窄或孳息曲線倒置的其中一家全球性銀行。
瑞士的商業銀行業務是典型的寡頭壟斷行業,瑞士銀行在當地的唯一競爭對手是瑞士信貸銀行,故本土業務為經營利潤提供重大貢獻。無疑,歐盟正向瑞士施壓,迫使它廢除銀行保密法例,但從瑞銀的優秀業績可以看到,此家全球最大、管理最佳的私人銀行,亦具備了規模經濟及全球品牌的優勢,足以令股東價值持續增長。
當全世界都在重新評價瑞銀之際,我深信直線上升的每股盈利回報及邊緣利潤增長,足以支持其預託證券的股價在未來12個月攀升至130美元上。假如瑞銀股價跌穿100美元,我必然會趁低吸納。瑞銀的例子,印證了巨無霸亦可以有高質素。
[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