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一淡水魚絕種瀕危<br>500條大河逾半乾涸

五分一淡水魚絕種瀕危
500條大河逾半乾涸

人類對地球的破壞愈來愈大,溫室效應加上興建大量水壩,令全球河流日漸萎縮,帶來生態災難。聯合國最新報告就警告,全球五百條大河,包括舉世聞名的黃河和亞馬遜河,逾半嚴重乾涸,迄今已有五分一淡水魚絕種或瀕危。
本周四墨西哥城(MexicoCity)將展開國際會議,發表三年一度的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警告各國政府,地球的河流、湖泊和其他淡水系統正以驚人速度惡化,並指水壩是問題癥結,批評各國興建水壩過急,影響全球最長的二十條河流。

水庫佔全球土地10%

據統計,過去五十年每天平均建成兩座大型水壩,至今全球水壩多達四萬五千座,令蓄水庫面積急升,迄今已佔全球土地一成。河水集中在蓄水庫,容易被蒸發,乾旱地區的水庫,每年就至少被蒸發一成,另外用來灌溉的河水更是不計其數。
除了水壩,河流還要面對嚴峻的溫室效應問題。譬如黃河就因為氣候暖化,導致源頭冰川面積收窄,河水流量大減。美國西南的科羅拉多河和里奧格蘭德河也受影響,就連較「健康」的亞馬遜河,去年也錄得破紀錄大旱,水位下降十米。種種因素影響,全球流向海洋的河水,至今已大幅減少一成五,令五分一淡水魚不是絕種就是瀕臨絕種。

蟹和龍蝦世紀末瀕危

人類破壞大,除了河流,海洋也大受影響。北歐政府組織OSPAR今天剛發表報告,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令英國和歐洲附近海水產生大量碳酸,提高酸性。不少貝殼類生物,主要從海水攝取碳酸鈣來生長貝殼和骨骼,但碳酸卻會破壞這種礦物質。報告因此預計,不少對酸性較敏感的生物,如珊瑚和浮游生物,數目會在十年內急劇下降,其他抗酸性較強的蟹、蚌和龍蝦等,本世紀末也會瀕危。
英國《獨立報》/《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