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蘭在澳洲葡萄園摘葡萄賺旅費,辛勤但快樂。
撰文:冼麗婷
相片提供:李玉蘭
生活有兩面。我念大學時修讀社會學,三年前開始不定期代課、漫無邊際等待合適工作。當我明白大學學位不能保障生活之後,決定闖出香港,不再劃地為牢。
二○○四年七月十一日至二○○五年七月十一日,我帶着六千港元到澳洲工作、旅遊、學英語,異國春夏秋冬教曉我用意志走出困局,賺到旅費,也賺到快樂和寶貴的一年。
………………………………
澳洲維多利亞省Mildura盛產葡萄,只要你有一雙手,在果園一天可以賺得數百港元。我替意大利裔園主工作,他慷慨又嚴謹,鮮美熟葡萄任吃、還可拿回家;但工作時,入箱重量要準,有白點蟲蛀必須整束丟棄,最頂層的果子一定要亮麗。
在香港甚少出賣體力,在澳洲農場卻成為謀生本能。那裏中午陽光暴烈、雨後偶爾有彩虹、明朗的夜空時有流星劃過,我曾經幻想這樣度過一輩子。
葡萄園是世界各地很多人的希望之地。包括想開小店的越南人和土耳其人、要賺錢供子女讀書的中國父親,他們有的是工程師、醫生和律師,肩負理想到來摘葡萄,放下身段,在短短三個月賺取比國內專業收入高幾倍的工錢。
有些中國大叔,用撿黃金一樣全力以赴的態度摘葡萄,滿身泥濘回到簡陋的工人宿舍時,還要比較誰摘得多。也有些中國一孩政策下的小皇帝,到澳洲讀書敵不過西方賭場的誘惑,把父母辛苦賺來的學費統統輸光,結果,葡萄園成了「回本」的地方。
………………………………
記得旅程之初,一位香港年輕廚師以廚房功夫輕易在澳洲酒店的高級餐廳找到旅費,他放鞭炮似的口語讓我燃起在工作中學習英文的希望。當我以生硬的英語向土耳其食店老闆求職被拒絕時,並沒有後退;原來,異鄉人會擁有無比勇氣,我央求老闆:「請給我一個機會也給你一個機會,讓我當一天免費幫工試試看好嗎?」
結果我與異邦東主建立了三個月良好僱傭關係。
臨走時,他說:「無論身在何方,有麻煩就給我電話;沒有工作就回來,我一定聘用你。」轉身走時,我的眼淚幾乎要掉下來。
澳洲一年,經歷人生小風光,被人欺騙十八個小時工資、在滿是蝙蝠的午夜街角哭泣等車……當年塔斯曼尼亞是個囚禁犯人的監獄島,現在島上PortArthur成為全國著名的美麗地方。所以,我認同任何最惡劣的環境,最後必有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