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 格 - 陸俠(媒體工作者)

規 格 - 陸俠(媒體工作者)

一九九○年十月,我在北京拜訪古典戲曲小說專家吳曉鈴先生。吳先生拿出前幾天的一份報紙,上有俞平伯先生去世的消息,對我說,他曾是俞先生的學生,後來與俞先生共事四十多年,同在社科院文學所,卻沒有收到訃聞,無法去八寶山一哭。吳先生說,他大概不屬於「有關方面負責人」,所以沒有「資格」參加追悼會。他還感慨道,俞平伯先生這樣一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重量級人物的去世,報上卻只有這麼短小的一則報道,而沒有其他紀念文章!由此說到兩年前,小說家沈從文去世,國內幾乎所有報紙都沒有片言隻字,直到幾天後,海外媒體有報道,才輾轉傳回國內。我那時已在報館工作多年,當然知道我們報紙刊發訃聞,是要講究「規格」的,官做得越大,訃聞的「規格」越高。按照這個「規格」,沈從文不過是個小說家,生死無關「國計民生」,自然不報道。幾年後,吳曉鈴先生也歸道山,照例「默默無聞」。

近年來,這個「規格」正在被打破。上月二十四日,張中行先生去世,北京、上海及各地的報紙都發了新聞,很多報紙還闢出專版刊發悼念紀念報道。張先生一介布衣,兩袖清風,大半輩子默默無聞當編輯,八十多歲以後才以《負暄瑣話》、《順生論》、《流年碎影》等幾部書享譽讀書界。按照以前的「規格」,他的去世,是沒有「資格」見報的。據說因為各報的報道,引起了「有關方面負責人」的重視,中央電視台播放了專題片,稱張先生為「國學大師」;幾天後的追悼會,官方的新聞社也發了消息,稱張先生為「哲學家」、「作家」。好像不如此稱呼就顯不出重要性,其實還是「規格」意識在作祟。
張先生的幾本書我都讀過,九十年代初我與張先生交往很密切,他在一封信中說,自己一生都反對言過其實。想不到去世後仍免不了戴上幾頂「高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