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歡迎大家上星期收看奧斯卡獨立電影頒獎典禮。講笑啫,冇呢個獎。對於沒有留意西方電影的觀眾,今年比較特別,因為我們有一個中國人導演李安有份提名角逐最佳導演,全球華人也希望他能勝出,果然李安也不負眾望,至於其他的奧斯卡獎項頒給哪部電影也無關痛癢。
但對於一直有留意奧斯卡的觀眾,今年也比較特別,因為大部份角逐獎項的電影還沒有在港上映或根本沒有被留意,聽聞最佳電影《Crash》甚至沒有發行商發行。所以今年頒獎禮前有朋友問我心水如何?我也答不出來。
傳統上,奧斯卡是荷李活八大片廠的戰場。美國電影市場大,世界性的發行網絡完整,投資回報高,造成製作費不斷膨脹。美國片廠的大電影慢慢變成一隻怪物,逐漸失控。近年經常聽到一億美金製作費的電影開拍。那些擁有嚇人製作費的電影過往曾是奧斯卡的常客,但拍電影貴並不代表一定好睇。
相比起那些大怪物,今年幾部問鼎最佳電影的戲,可以說是小型製作甚至是蚊型製作。《斷背山》一千三百萬,《Crash》六百五十萬。小型的製作公司主導,創作先行,進行集資,起用二三線的演員,小渠道發行上映,贏得口碑後再擴大院線。票房上取得勝利,《斷背山》全球收入已經超過一億,《Crash》美國收五千五百萬。完全是最理想的獨立電影模式。實在也欣賞六千個奧斯卡評審委員敢於投好電影一票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