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不怕狗仔隊,因為沒有什麼值得報道,正因為沒有值得報道,狗仔隊就自然不會跟,那我就更不怕狗仔隊。在上海認識了一位記者朋友,他是內地最早的狗仔隊(對啊!原來內地都有狗仔隊),他現已轉了職,但仍有很多狗仔隊的朋友,對香港娛樂圈也非常了解。他告訴我一些假緋聞的破綻,例如一張桌兩人撐枱腳,卻放了八套碗筷,其他六套分明是記者與經理人用的。
那我就訪問他:「你覺得將來國內狗仔隊文化會跟香港一樣濃烈嗎?」他的經歷令他相信,「很快就看齊。」那我好奇一問:「也會跟政客嗎?」
他說:「因為內地分了政治、文藝和娛樂,最少在娛樂圈方面讀者有這個需求。」
我也同意有需求便有供應,只要在經濟繁榮的地方,娛樂事業便繁榮,那八卦新聞就多,狗仔隊自然是副產品。早在柯德莉夏萍的年代,《羅馬假期》不就是一套講述狗仔隊與名人的電影,只不過一切都浪漫化了。狗仔隊是繁榮的一種表現,這個我倒同意的,如果是在衣食不足的國家,人怎會有心情看誰跟誰有婚外情,正所謂「飽暖思娛樂」。
把狗仔隊看成社會現象,報道娛樂圈較鮮為人知的一面,讓大家知道較全面、真實的圈中狀況,真不只是一種負面教育,還是鼓吹了壞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