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心的「漫有引力」展覽集合了28位不同風格的本地漫畫家的作品。睇漫畫不分階層,不分年齡,不分性別,阿爸睇《老夫子》,阿哥睇《龍虎門》,細妹睇《小丸子》、細佬睇《TOUCH》。現代人的娛樂太多,漫畫不像十多年前流行,香港的漫畫家要生存,只畫漫畫不夠,替商品畫插畫,做平面設計,或推出Figure,似乎為他們增加多點生存空間,也將漫畫這種本來只在紙張上出現的藝術,再多走幾步到我們的生活中。
記者:馬靜兒
攝影:陳智良
利志達愛看大友克洋的《童夢》,喜歡故事主角性格突出。


沒想到楊學德,身為一個大男人,竟愛看漫畫《櫻桃小丸子》。「小丸子好可愛,作者說故事夠幽默。」



大泥最愛電影是洛比桑的《TheBigBlue》,故事講述男主角自小深愛海洋,與老朋友尚連奴同是徒手潛水運動員,兩人惺惺相惜,為打破對方的世界紀錄而奮鬥。



梁以平愛看富樫義博的《Hunter×Hunter》,因為故事橋段出色,畫功特別。還有《死亡筆記》,同樣是她喜愛的漫畫橋段。



日本漫畫家丸尾末廣的漫畫,一般人第一個感覺是恐怖、核突、血腥,但黎達達榮卻說:「很靚!」難道這就是漫畫家的另類觸覺。



有限制才可破框
利志達──1982年中學畢業後即開始發表漫畫。他慨歎漫畫家愈來愈少,他說漫畫80至90年代最興旺,但現在靠出漫畫書很難維生。做漫畫家不能只做單一的工作,一定要多元化。所以近年他替商品及廣告畫插畫,如畫電影改編漫畫《無間道》及《見習黑玫瑰內傳》。又跟喜力合作,推出「喜力×利志達」限量版水樽,最近又替「3」衞詩的LGMUSE手機廣告畫插畫。作品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愛睇女人小說
以為藝術家一定不喜歡被廣告商限制自己的構思意念,豈料他剛剛相反,不介意對方規限多多。「要先有一定的基本限制,才可再發展或打破框框,反而對創作有好處。」還有一樣出奇的是,利志達也喜歡女性的日本推理小說,如桐野夏生的《柔嫩的臉頰》和主婦殺人的《OUT主婦殺人事件》都是他的所愛。


乜都畫一餐
楊學德──98年開始漫畫創作生涯。02年出版首本個人漫畫集《錦鏽藍田》,備受本地及海外讀者注意。其風格強烈多變,用色奔放,幽默抵死,作品見載《東TOUCH》、《Comic2000》(法國)、《Strapazin》(瑞士)等。

街市搵靈感
楊學德說自己最初以屋邨和童年生活為題材,後來漸漸甚麼題材都畫,旺角上樓書店和旺角街市都是他靈感來源。他曾替屈臣氏設計水樽插畫,又替美心旗艦店畫以香港為題的畫作,更替Benetton和TeenAIDS設計Tee義賣。藝術中心搞「漫畫工地」,他當然響應,對香港漫畫的希望,從他為今次活動畫的作品就知──SAYNOTOPORN。

帶你進入單純快樂世界
大泥──從事平面設計工作,其後發表漫畫、動畫及插畫,作品刊於《星島日報》及《明報》等。其作品有城市人的寂寞,卻又充滿跟人溝通的渴望,但求讓自己和別人在單純快樂的漫畫世界裏自由飛翔,找到安慰。

要感動人心
漫畫對大泥來說,內容一定要感動人心,商品的設計以市場主導。他也有替地鐵票畫插畫,有出版自己的漫畫,甚至漫畫角色的Tee。「當別人叫你將自己的漫畫商品化,誘惑其實很大。但我認為漫畫內容一定要感動人心,商品較重視市場需求。如果要我將漫畫扮鬼扮馬,我會很不舒服。」結果,他的「商品」都是拔刀相助,替保護遺棄動物協會、和諧之家等機構畫童話書、設計義賣物品和畫年報的插畫。

太投入無飯開
梁以平──01年開始在雜誌、報章發表漫畫,想畫一個長篇故事,但至今只開始了首頁。漫畫家梁以平只在雜誌畫漫畫,從平日的生活取靈感,連逛超級市場也可以是漫畫題材的來源。她以現代女性感性觸覺,畫出生活漫畫。因愛畫漫畫,曾辭工,當上全職漫畫家,最後因未能維持生計,暫時放棄全職畫漫畫。但熱情並沒有退卻,繼續在《明周》連載《女生外向》的四格故事。

獨愛創作 討厭過程
黎達達榮──近年最多產的本地漫畫家之一,1995年自資出版第一部個人作品《慢慢豬.凸凸交》。黎達達榮的漫畫內容屬不現實,如科幻、驚慄、打鬥的類別。「我喜歡創作的過程,享受構思角色的模樣和故事的內容,卻不喜歡起稿、上墨等技術性的工作,甚至感到厭惡。」他專心致志畫漫畫,找朋友為自己的長篇創作給予意見。

漫有引力
地點: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4樓包氏畫廊
日期:即日至15/4(10am-8pm)
查詢電話:25820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