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十八天的香港保衞戰,終難抵禦日軍的轟炸令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位於港島西龍虎山的松林廢堡數十年來一直保存着炮台被炸後那一刻的原貌,在香港近代史上別具歷史價值。今天,炮台雖已廢置,但炮床、指揮台及多座掩蔽體依然清晰可辨,漁農自然護理署在龍虎山健身徑上添置多塊展板,闢作全長四百米的松林廢堡歷史徑,重述炮台的歷史。
松林廢堡坐落於龍虎山,海拔三百零七米,在二十世紀初擔任守衞香港西部海岸線的角色。炮台區設有守衞的營房、指揮部、炮台、彈藥倉、觀測台及廁所等十多座建築。炮台於一九○一年動工,耗時四年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被改裝為空防炮台,及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侵港,印籍守軍受命撤離,松林炮台一直荒廢至今。
促政府列為古物
以地勢來說,松林廢堡實為全港炮台之冠。香港歷史研究者高添強對當年英軍選址在如斯高的山上興建炮台亦甚感不解,並指炮台的高度在世界上亦屬罕見。炮台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直被列為軍事禁地,直至荒廢後才開放給公眾,今天的龍虎山更成為晨運熱門地點,城中名人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及警務處處長李明逵亦是該處的常客。
全長四百米的松林廢堡歷史徑於上月底正式啟用,漁護署向中西區民政事務署撥款二十萬元,在該處設置八塊展板,邀請高添強作顧問,介紹此座炮台在軍事及歷史上的價值。
高添強解釋,上世紀初駐港英軍為求自保,便在港島沿海的防衞線上築起炮台。當年,炮台上設有兩門六吋口徑的後膛大炮,指揮台則在炮台中央。其後,英軍興建摩星嶺炮台,因經費不足,加上裝備落後,大炮遂被移除,炮台空置。至一九三○年,炮台為抵御空襲,被改裝為防空炮台,裝置兩門高射炮外,加建了多座營房及掩蔽體。
炮台於一九四一年二次大戰日軍侵港時,遭到連續四小時的轟炸,其中一門高射炮被毀,駐軍才被迫棄守。歷經數十年風霜洗禮,松林廢堡仍留有當年炮轟槍戰的歷史痕迹,高添強促請有關部門應盡快將之列作古物,以免遭受破壞。
高添強又表示,在廢堡未列為漁護署郊野公園管轄前,不少軍事發燒友均愛好到該處打野戰,BB彈到處可見。更為誇張的是,有電影公司亦選擇在該處拍攝外景,槍戰的場面令這座歷史建築屢遭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