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3年沙士過去後,香港樓價至今反彈幅度已不小,當中表現最出色的必然是「豪宅」,價格已超越1997年高峯期水平。「豪宅」升幅較大,是因為富裕人家對高級住宅有強大需求,推而廣之,富人對其他消費品又會否也有同樣強大的需求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今天和大家探討的,正是奢侈品股份(Luxurystocks)的投資。
不論是衣、食、住、行,生活上的每個細節及用品,都會有等級上的差別,除了搬不動的樓宇外,在其他各方面出現的「名牌」亦繁多。這裏所指的「名牌」包括Gucci,LVMH,BMW,YSL等。我們除了可以擁有名牌產品,亦可以透過持有相關公司的股份,從而優化我們的投資組合。
根據市場調查,在2005年至2008年,奢侈品的銷售額將按年增加20%,其中新興市場對奢侈品的需求更加不容忽視。
過往十年,持續的經濟增長,令眾多新興市場(如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的人均收入大幅增加。預期在2009年,金磚四國的美元消費額將較六大工業國的美元消費總額更高,而不少人更估計,中國可於未來十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奢侈品消費國家之一。在日趨富裕的情況下,中國國民對奢侈品的需求亦相應提升。
防守性強
由於品牌產品針對的消費者是社會中最富裕的一群,因此投資於這類股份的防守性相對較強。
在經濟周期向好時,奢侈品消費固然受歡迎;而處於衰退期時,奢侈品消費雖會受到影響,但程度亦比較輕,原因是產品客戶的財富早已超越實際需要,即使在衰退期其收入可能會因而減少,但相對於他們的整體財富而言,名牌產品的購買金額實屬微不足道。
另一名牌產品的特性,是由名牌擁有者創建並帶領消費者的潮流。一隻成功的名牌,往往在不同的季度推出不同的產品,而消費者在名牌產品獨有魅力的吸引下,大都跟隨潮流,因此以「財源滾滾」來形容擁有名牌的企業,並不為過。
毛利可觀
在名牌產品的領域裏,產品的定價模式會隨着消費者的心態而不同。名牌產品基本上不存在所謂「合理」價錢,消費者基於買入心頭好的心態,而且大都深明自己擁有的,將會是獨一無二(這也是大多數名牌保持其產品地位的一種手段),因而不會貨比三家,價格往往可較製造成本高出很多,因此,名牌的毛利可以甚為可觀。但成功背後,自然需要作出很多另類投資──數以億美元計的推廣,最終有可能隨着產品失敗而付諸東流,情況一如製藥公司無法研製暢銷的新藥一樣,這也是投資於這類公司的風險之一。
香港市場其實沒有太多經營名牌的股份可供選擇,如要投資於這個環節,較可取的方法,是透過買入投資歐洲名牌經營商的基金或結構性產品。後者與香港流行的票據一樣,與一籃子的「名牌」股份表現掛鈎,部份更提供保本的結構,為投資者提供「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
荷蘭銀行「梵高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