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曾挺曾 添馬上馬 - 陶傑

倒曾挺曾 添馬上馬 - 陶傑

倒曾危機,自「兩會」之後,「戰場」由本來的北京,移師立法會,有「深化」迹象。會師添馬艦,親中派誓言反對,令添馬艦成為政改、西九之後,第三項被「擊沉」的「政績」。政改無成果,西九無成績,添馬動工無期,令曾爵士慘淪為「三無人員」。
英國人撤出長達八年之久,立法會的親中和泛民「反對派聯席團伙」終於悟通了一個道理
——立法會內不論政治立場如何:你親美,我親中,你反共,我反英,只要在「對待曾蔭權的問題上」,你反你的,我反我的,立法會即有本事可令曾蔭權一無所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昇華為一個具有架空權、破壞權、間接倒曾蔭權的「三權主義」基地,令香港的權力中心,向中環立法會這座外觀仿羅馬、內涵實屬唐人街的殖民地建築物過渡轉移。立法會令特首有政績、他就有政績,把特首剝光豬,他就沒政績。
然而到目前為止,曾爵士的民望未受波及。與港人利益攸關,本來最險的一役,是政改之爭,但曾蔭權民望不跌反升。西九是地產商的一塊肥肉,香港人本來就習慣唱K,而不是甚麼莫扎特歌劇,鍾情哈囉Kitty漫畫,多過甚麼法國印象主義和野獸派,安於「日出而新釗記,日落而加州紅,沖涼按摩揼骨,『藝術』於我何有哉」的港式消費生活。連一齣美國藝術片《斷背山》也看到「烏SirSir」,甚麼藝術文化,與六百萬市民實在無關。「西九」推倒,不必重來,萬民耳根清淨,明天照舊返工。因此曾蔭權民望也不受影響,反而贏得喝采聲。

至於添馬艦,也只是特首建新行宮。以中國人傳統思想,登鑾稱帝,建一座新殿,如太平天國革命英雄洪秀全打進天京,建一座天王府,改善行政環境,供太平天國政府人員安心辦公,亦屬天公地道。
添馬艦建政府總部,舊貌變新顏,與港人無關痛癢,中國人充份理解,爵士民望,也絕不會受影響。
因此親中派鋌而走險,改行彭定康布下的最大地雷陣——立法會——的危險途徑,曲線倒曾,雖令曾爵士交不出「政績」來,卻始終搖撼不了爵士的民意支持度。看準這一點,既然添馬艦已經政治化,也就成為另一項「三峽工程」,被親中派搞成政治意氣之爭,反會刺激爵士學習我們李鵬總理的大無畏精神:你愈搞「論證」,我愈要堅持上馬,因為對方來勢既已不是對事,而是演化為對人。捍衞強勢行政主導,對抗立法會兇悍奪權,倒曾既成挺曾,添馬必須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