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號」、「神舟六號」成功征空,曾在中港兩地引起轟動,北京也宣傳這是「鞏固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的壯舉。但一些學者指出,太空人的象徵意義超過戰略意義,「意在顯示中國已成為一個科技大國」,甚至有專家質疑,當局每年花費近一百七十億元研究載人航天技術並不值得,是好大喜功的表現,呼籲將這些資源用來改善更迫切的社會民生問題。
西方航天專家表示,中國目前的整體航天能力仍然不及歐洲和日本,距離美國和俄羅斯則更遠。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研究亞洲問題的成斌指出,載人航天技術的軍事意義有限,但要大量投資,載人航天花費大、風險大,除了有助增長民族自豪感之外,沒有太大的價值。
160億可醫數千萬人
而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亦不認同當局的做法。他表示,與其投放巨資在研究載人航天技術上,不如將這筆巨資用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中國的能源目前極端缺乏,石油生產的缺口愈來愈大,而交通滯後、農民的醫療等問題更需要當局急切關注。
何祚庥稱,如果每年將一百七十億元用來解決農村「看病難」的問題,例如每年補貼給每個農民二十元,就可建起一個基本的農村醫療保險網。以全國八億農民計,當局一年在這方面的支出需要一百六十億,則可使數千萬農民不必因沒錢醫病而要在家裏等死。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