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衞生署最新資料顯示,接受子宮頸細胞檢驗的十七萬六千人中,百分之五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子宮頸上皮細胞異常,部份更有發展成為子宮頸癌的風險,以此推算人數約為四百人,而當中二十五歲以下女性出現細胞異常的比率最高。有醫生指出,由於年輕女性性生活較活躍,因此感染到俗稱椰菜花的過濾性病毒機率較高,小部份人更會因此出現子宮頸上皮細胞病變。 記者:張嘉雯
衞生署兩年前推出子宮頸普查計劃,至今共有十九萬名婦女登記,自願把子宮頸檢查的資料儲存到中央資料庫,其中四十至四十四歲婦女的佔兩成,其次是三十五至三十九歲及四十五至四十九歲的婦女,分別佔一成八及一成七。
性生活活躍易染病
十七萬六千多名已登記婦女最近期的子宮頸細胞檢查結果顯示,細胞呈異常的比例為百分之五,二十五歲以下女性出現上皮細胞異常的比例最高,達百分之六點六;其次是二十五至二十九歲年齡組別,有百分之五點七人出現上皮細胞異常;七十五至七十九歲組別出現異常的比例最低,為百分之二點三。
在八千七百多個不正常檢驗結果中,五成七人出現意義不明的非典型鱗狀細胞,三成九人有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百分之六點五人患上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其餘驗出的不正常個案,包括腺性細胞異常、腺癌、鱗狀細胞癌等。
香港婦產科學院發言人羅致廉醫生指出,大部份意義不明的非典型鱗狀細胞會自動回復正常,只有少於百分之一人會發展為子宮頸癌;出現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的女士,一成以內會演發為癌症;驗出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的人,約有兩成最終會患上子宮頸癌。按此推算,患上子宮頸癌的人數約為四百人。
他解釋,由於年輕女性性生活較活躍,感染到俗稱椰菜花的過濾性病毒機率較高,小部份人因此出現子宮頸上皮細胞病變。
衞生署提醒市民,早期癌症可能沒有任何病徵,子宮頸癌最普通的病徵是不規律陰道出血,包括在兩次經期之間、在性交時或之後,以及在更年期後任何時間。部份患者陰道會排出難聞分泌、盆骨痛楚、背痛、小便出血或痛楚、腳腫、全身疲倦和體重下降等病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