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匯3重關卡防「拆骨」

領匯3重關卡防「拆骨」

自對沖基金TCI成為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823)最大單一股東後,領匯會否被「拆骨」出售備受市場關注。房屋及規劃地政局長孫明揚昨日表明,已有適當機制防止領匯上市後任意變賣資產;又重申政府不會在市場上回購領匯的基金單位,重掌控制權。

【本報訊】孫明揚昨在立法會回應議員質詢時表示,領匯上市後成為私營機構,要完全禁止領匯轉售轄下物業予第三者並不適宜,各地的房託基金亦沒有這種限制。但他強調房委會在設計上市架構時,已訂下3重關卡,令領匯不能任意變賣資產或改變其用途。

政府未掌握投資者名單

首先,證監會的守則限制領匯從事活躍買賣房地產的活動,而領匯的主要收入必須從房地產的經常性租金取得。
第二,房委會與領匯的物業協議,對分拆出售物業附加了限制性契約,若領匯出售公屋內某項商場或停車場設施,只可整項出售,不可拆散設施分批出售;即使第三者買入該設施,仍要遵守此規定。
第三,領匯從房委會購入的物業,地契已列明有關土地用途,必須繼續作零售或停車場,不能隨意改變。如要改契,須得到政府和契約各方的同意。因此物業在管理或控制權的任何轉變,並不會影響有關設施繼續作零售或停車場用途。
另外,孫明揚指出領匯的管理架構,半數董事局成員為獨立非執董,以確保小股東的利益。他又指當局未有掌握領匯的投資者名單,按證監會要求,持股量逾5%才需披露。

議員:保薦人低估資產

議員鄭經翰質疑,領匯去年上市時,瑞銀是其中一位保薦人,有份參與將招股價定為10.3元,但近期該行發表研究報告,指領匯的資產值被低估,並把未來12個月目標價定為20.28元──數月間對其股價預測大幅調升1倍,質疑公共資產是否遭賤賣。
孫明揚回應指市場上不同證券行基於不同假設,對領匯股價未來表現作出不同預測,現時由13.3至20.28元不等,存在很大差異,當局亦不便評論個別報告。至於定價問題,他說要考慮利率走勢、亞太區其他房託基金表現、派息率及發展前景作依據,亦有安排財務顧問為房委會利益作出獨立意見;因此當時的定價合理並反映市場情況。
去年10月招股期間,孫明揚稱他們還在擔憂息口上升會否影響領匯銷情,而當時的認購人數明顯不及前年首次推出時,反映當時市場對領匯的看法。

圖為領匯旗下厚德商場。 李潤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