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兩會杜絕小報告 - 陶傑

改革兩會杜絕小報告 - 陶傑

兩會前夕,親中陣營倒曾、反曾、抗曾、擾曾大行動(以上各種名稱僅屬選項,隨便怎樣稱呼,總之不是「擁曾」),雖在最後一刻平息,但翻看近一兩年紀錄,凡北京三月「兩會」召開前夕,親中陣營即進入為期一個月左右的「大鳴大放」言論失控之「空窗期」。
去年三月也是「兩會」前夕,親中陣營也湧現大量反曾言論:指曾蔭權不放棄英廷爵士勳銜,對祖國缺乏忠誠,又指曾蔭權缺乏公務員支持。親中人士甚至明言:「等曾蔭權上台,你班友就識得懷念董建華。」
以上言論白紙黑字,誰是誰非,令人沒有興趣再糾纏,不過,客觀公正地指出:中國每年「召開」兩會,是不是為香港提供了一年一度親中陣營的言論失控的搞事機會?如果屬實,則「兩會」要不要適度改革?
三月的「兩會」,全國赴會人數多達五六千人,今年早有大陸代表高呼太過擠擁:五六千人聚集北京,有如全球回教徒往麥加朝聖,即使不發生人踩人意外,六千名人大政協,若每人在會上發言十分鐘,則共需六萬分鐘,胡溫兩人加起來只有四隻耳朵,如何裝載此等如黃河決堤的「民意」?
「兩會」淪為特區親中陣營北上打小報告的另類場所,因港區人士入住北京飯店和貴賓樓,兩館打通,鄰近人民大會堂,其間樓梯窄小,迴廊幽深,正是與會閒雜人等酒醉飯飽之後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發放毫無建設性之小道八卦消息的理想溫床。
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早已點出中國人好講壞話之劣根性:「開會不說,會後亂說,當面不說,背後亂說」。「兩會」每年三月,有如婦女行經,經前幾日,婦女必定心情煩躁紊亂,豈止性格暴戾情緒化,有時簡直生人勿近(上帝有意開男人的玩笑,這幾天竟然又名安全期),難怪到了這個時段,無論特首姓董還是姓曾,每年三月前,都眼皮跳耳朵熱,寢食難安。

為了捍衞特首強勢行政主導,中國政府對「兩會」應予改革,由「特區」帶頭,宣布明年開始,港區的兩會代表,不必親赴北京開會,只須齊集北角新光戲院,搭通衞星通訊,與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兩會建立「視像溝通渠道」,即已足夠。舉凡上自國家應該如何建設之高見,下至在特區有何冤屈之苦水,都可以通過視像,對「中央」說個明白,由有線無綫新聞直播,光明正大。港區人大政協以透明方式監察國家,進言特區,也接受香港六百萬人民的透明監察,「中央」也耳根清淨,少了許多不知是真是假的小報告,豈非「三贏」?
港人每年北上開「兩會」,限定只特首一人。「中央」將發現,原來少了這許多愛國精英親自北來開會,偉大的祖國照樣蒸蒸日上,繁榮富強,還省下許多飲宴住宿、唱K拍合照的不必要的中國式應酬,省成本、增效率,香港需要團結和穩定,如此特首和親中人士之間,少許多「誤會」,「唯恐天下不亂」的許多小人,也就沒有了「挑撥離間」的空間。特區財政預算案可以仍於三月宣讀,唐唐們亦不必為甚麼兩會讓路,多點時間準備,少點錯處,此謂之撥亂反正,豈非天大的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