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風席捲亞洲,韓片韓歌在香港大行其道,但在南韓,電影業卻遭受重大打擊,政府為爭取和美國展開自由貿易談判,昨天(周二)正式通過修改法案,七月一日開始,將原本的國產片放映日數,由一百四十六天縮減一半至七十三天,助荷李活電影打入本土市場。
南韓一直視電影為文化產物,必須好好保護,因此在一九六六年設立《電影振興法》,不論票房高低,硬性規定每套國產電影的放映日數。最初為一年放映九十天,至一九八四年改為一百四十六天,沿用至今,令外國電影難以打入本土市場。國內片商也因此敵視外國電影,例如美國電影上映時會有人上街抗議,甚至走到戲院放蛇嚇人等。
影期由146天減至73天
美國卻懶理南韓觀點,急於為荷李活電影開拓新市場,認為電影配額制即是貿易壁壘,《電影振興法》遂成為兩國貿易談判的大障礙。為了展開談判,最終簽下自由貿易協定,南韓本年一月終於屈服,宣布修改《電影振興法》,在七月一日起削減國產電影上映日數一半。修改法案昨日終獲政府通過,只消等總統盧武鉉結束九日非洲行程回國簽署。
南韓電影在一九八○年代開始受人注意,屢獲國際獎項,一九九九年講述南北韓關係的《生死諜變》,更創下票房神話,韓國電影開始席捲亞洲。南韓每年票房達七十一億多港元,當中本地電影佔六成,去年出口收益約五億七千多萬港元,南韓業界普遍認為,這樣的成績歸功於配額制,誓言反抗到底。
但開放步伐不能回頭,南韓財政部長韓德洙直言,放寬限制有利南韓和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而且政府對電影業支持不減,修改法案利大於弊。美國政府對此更大表歡迎,認為這讓南韓國民有更多選擇,戲院也有更大自主權。
新華網/《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