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消防處退役滅火輪旗艦「葛量洪號」將於本周五作最後一次下水,之後被吊運上岸到鰂魚涌公園及成立展覽館,明年四月開放讓公眾一睹其英姿。康文署表示,重量達五百一十多噸的葛量洪號是目前本港最大型的文物,吊裝工程更屬史無前例,整項計劃耗資三千五百六十萬港元。
康文署文物修復組總館長陳承緯昨表示,服役四十九年、於○二年五月退役的葛量洪號在黃埔船塢建造,見證了本港五十年代造船業的成就,服役期間曾參與撲滅多場嚴重火警,包括一九七二年的「海上學府」大火、九三年「新東方公主號」大火及參與親善工作,如九七慶回歸。
他說,葛量洪號本周五清晨再下水後,將由兩艘拖輪從位於青衣北的香港船廠,穿過青馬大橋,進入西面維多利亞港直至鰂漁涌公園對開海面,再由九百噸起重船,號稱「華南第一吊」南天龍號起吊,放置在岸上特製的臨時架上,待由四十支裝柱組成的永久支架與船底貼合後,臨時支架便被移除,葛量洪號便永久傲視維港。
修復工程花九月
陳指出,要長遠保存葛量洪號,最佳的方法是將它移到陸上展出,「海水令佢受到嚴重銹蝕及老化」,因此當局於○四年十月開始基本工程,如挖掘地基、打樁,之後於去年六月為葛量洪號進行了九個月的修復工程,如清除船殼、上層結構、船艙等部份的內外表面的殘存油漆及銹蝕、鋼板表面的鹽份等,最重要的是為所有金屬表面塗上耐用的保護油漆防止侵蝕。另外,又改良船上部份樓梯及安裝告示牌及保護欄杆,方便公眾日後上船參觀。
葛量洪號安裝後,便會建展覽館設施如半圓形水池、環形展覽館,日後公眾有機會登上駕駛台、救火甲板層,了解葛量洪號海上救援歷史,展覽館預計○七年四月開幕,他表示,起吊工程將於周五中午開始,雖不建議市民一窩蜂湧往現場,但有興趣的市民可前往鰂魚涌公園,遠眺維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