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新興市場債券升勢未盡

財來自有方:新興市場債券升勢未盡

上周,在原材料價格回升及美國加息預期緩和下,新興市場普遍造好,其中尤以拉丁美洲的表現最為突出。事實上,年初至今,不少新興市場已錄得雙位數字的升幅,如巴西股市及俄羅斯RTS指數等,漲幅便高達25%。根據新興市場投資組合基金研究機構(EPFR)的統計,在今年首5周內,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吸納的資金已高達147億美元,佔去年全年203億美元的7成以上。

除了股票基金外,新興市場債券基金近年亦有大量資金湧入。自從EPFR於2001年統計全球債券基金的流向以來,規模已從230億美元大幅增加至1250億美元。即使近年來新興市場債券與美國國債的息差已收窄至歷史低位(2005年底為230點子),但在環球游資充裕,須四處尋找高回報投資機會的情況下,新興市場債券的升勢仍然一浪接一浪。

回報媲美環球股市

去年新興市場債券指數(EMBIG)的升幅達10.7%,幅度不但遠高於其他債券指數,甚至可媲美反映全球股市表現的摩根士丹利國際世界指數的12.25%升幅。
新興市場的定義,就是一些經濟還處於發展中階段,或從欠缺發展逐步轉變過來的國家,這包括大部份非洲國家、東歐、拉丁美洲、俄羅斯、中東及亞洲(不包括日本)。部份新興國家相當依賴商品出口,而部份則已擁有廣泛的服務業及工業。新興市場債券包括當地政府所發行的主權債券,以及由當地公眾及私人公司所發行的定息證券。新興市場政府及公司都可以發行兩類債券:一是以主要貨幣如美元等計價的外債;二是以本土貨幣計價的本地債券。

經濟好賴債機會降

評級機構會根據該些國家的償債能力予以評級。最值得信任的新興國家,可取得投資級別的主權評級,即其債券最少被標準普爾或穆迪評為「BBB-」或「Baa3」。不過,過去該些國家的經濟狀況欠佳,加上金融體系混亂、債台高築及企業誠信度偏低,債券的違約風險非常高。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及1999年先後出現的俄羅斯和巴西金融風暴,均暴露了新興經濟體系實際負債水平過高、不願推行改革及公司管治結構不健全等問題。
幸好,該些國家吸取了金融風暴的教訓後,積極推行改革,並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削減預算赤字、推行負責任的貨幣政策以壓抑通脹,以及採取更具彈性的滙率制度,避免幣值過度波動。
全球新興市場的負債佔GDP比率已從1992年的逾70%下跌至2005年中的約60%,同期工業國家的比率為逾65%;經常賬盈餘佔GDP的比率從1996年至2001年期間的低於0.5%增至2005年估計的2.8%;全球新興市場的外滙儲備於2004年已增至約25000億美元,佔全球外滙儲備總值的65%。這無疑有助新興市場債券評級的調升;按市值計算,投資級別債券佔全部新興市場債券的比率,已從1994年的3%上升至2005年的43%。
以巴西為例,2005年的通脹率已由2002年時的12.5%降至6.04%,而巴西央行於去年9月中旬減息後,最近再度減息,這決定有助刺激內部需求增長,並對當地股、債市起支持作用。近年原材料價格上漲,亦增加了該國外滙儲備的進賬。近日巴西及墨西哥更宣布回購數十億美元債務,反映其信貸質量得到了改善,並將進一步降低外來衝擊導致違約的風險,加上當地政府將推出減免海外投資者買入主權債券利得稅的方案,推動新興市場債券近日全面上升,與美債息差收窄至193點子的歷史新低。
新興市場債券除了可為投資者提供較高的票息外,亦有助減低投資組合波動的風險,事關該類債券與很多傳統資產類別都沒有太大的關連。如在新興市場內,投資於當地貨幣債券就更能進一步達致分散風險的目的,與此同時,亦能獲得當地貨幣升值所帶來的回報。

地區不同風險各異

投資者要注意的是,人們一向會把新興市場債券歸納成一個單一資產類別,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各個市場的增長前景及風險因素,可能會很不同。短線來說,某一新興國家或地區的債券可能表現欠佳,但另一國家或地區則可能會有較佳表現。所以要從新興市場的投資獲利,投資者一定要就各新興市場及有關的發債體系進行全面的風險及回報評估。
凱萬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