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廣播公司一項關於奧斯卡心水的電話調查,超過22%的受訪者支持電影《Crash》,比《斷背山》高出了7%,而賽前更有評論員認為前者雖然只得六項提名,少後者兩個,但題材更貼近美國普羅大眾的生活,因為種族歧視,真是不論任何人都會有體驗,所以這匹黑馬不容忽視。
其實同性戀與種族歧視都是社會上一些需要跟進的項目,任何歧視都不必要,但要消減歧視必需要教育。電影雖然是假戲,但當中的意識的確對大眾有影響,深信看過《斷背山》後很多人會對同性戀多了一份了解,甚至體諒。
結果,《Crash》在奧斯卡奪得了最佳電影、最佳剪接及最佳原著劇本;《斷背山》奪得最佳改編劇本及最佳配樂,而眾望所歸,導演李安擊敗其他對手,憑《斷背山》奪得最佳導演。
最佳電影《Crash》是透過洛杉磯一宗嚴重的交通事故引發出十多個故事,劇作家PaulHaggis首次執導,利用不同背景、種族的角色,因固執的偏見和被歧視,產生古怪心理,也出現意想不到的衝突。據聞這套電影含有大量粗口,最少有182個,有人覺得真實,也有人非常反感。其實說起這套《Crash》,應該是2004年9月於多倫多電影節首映,但由於沒有在洛杉磯的戲院播映過一星期,不合乎奧斯卡的參賽條件,它正式在美國上映是在2005年,票房在美國有五千四百萬,但製作費只得六百五十萬,差不多是九個開。成本是《斷背山》的一半,而能成為勁敵,也是一種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