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前景步步兇險

伊拉克前景步步兇險

殷惠敏 文化評論員

伊拉克什葉派的重要寺廟被炸毀,猶如一石擊破水中天,立刻把局勢推到內戰邊緣。美國總統布殊在發動攻伊戰爭之前,有一套美好的說辭。白宮的計劃不僅要在伊拉克實現民主,而且還要以伊拉克的實驗成果,向整個中東推廣民主。

當時的懷疑論者都指出,攻伊之戰很可能導致伊境三大族群分裂,引爆內戰,後果無法收拾。這個預言目前正一步步兌現,可是預言者卻不免感到悲傷,因為美軍迄今戰死了一千四百人,伊拉克人的死亡數字更是十倍以上,傷殘的數目更為驚人。這些「悽慘的、無言的嘴」又要向誰控訴?
小規模的內戰其實早已發生,滲透到伊拉克正規軍警裏的什葉民兵,會到遜尼派住區去殺人擄人,穿上軍裝的遜尼叛亂分子,也會闖入什葉社區去暗殺綁架。正規軍和宗教民兵及部落民兵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不但是伊拉克政局發展的變數,也是內戰升級的推動因素。

族群利益差距

如果伊拉克將來仍能維持一個表面上統一的政府,也將是羸弱短暫的。這個聯合政府很可能成為新強人出現之前的過渡階段。不過目前的情況是,連這樣的政府也難以產生。這樣說並不是藐視民主選舉的價值,而是當地不同族群之間的利益差距實在太大。考慮到歷史傳統、地緣政治和宗教等各種因素,伊拉克前景很難令人樂觀。
美國的新保守派曾樂觀地認為,在後冷戰的全球化世界,個體是思維的出發點,以往基於歷史與地緣因素的集體特徵已不重要。但已有學者指出,共產陣營瓦解後,波、捷、匈等國能夠迅速蛻變為民主制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卻長期處於混亂狀態,即可說明不同的歷史傳承、文化水平與地緣因素的重要性。
巴爾幹半島的大國南斯拉夫,本來是靠強人統治來壓制族群矛盾,維繫國家統一,政權解體後,很快就沿着不同宗教的族群界線,四分五裂,甚至陷入種族屠殺的漩渦中。伊拉克條件更差,歷史上是混亂的部落統治地區,所以強人統治的局面一旦崩潰,要收拾殘局遠比巴爾幹困難。靠外力強加的民主,固然可以在投票行為上表現良好,卻無法確保對國家體制的認同,因為體制的認同必須建立在廣泛的公民社會基礎上。這正是伊拉克所欠缺的。

缺乏國家認同

缺乏國家的認同,一切便以族群的利益為優先,沒有凝聚的統一共識。於是境內有油田而過去受遜尼獨裁者壓迫的什葉人和庫爾德人,在制憲時考慮的,是如何盡量擴大地方自主權,造成實質獨立的局面。結果新憲法所建立的,是一個強勢的議會和弱勢的聯邦政府,而議會的民主制實質上是按族群宗派集團分野的,形成集團領導層寡頭少數掌控權力、幕後作業的議政方式。這使得跨黨派的表決行為不可能出現,議會內的「多數暴政」也無法約束。因此政府在組織上也很難達到分享權力和資源,以及保護少數的目的。這是屬於人口少數的遜尼人至今反對這部憲法的原因。

權力分配不公

宗教的宿仇加上政治權力和資源的分配不公,族群對立和族群內部的權力鬥爭,教派長老與年輕教士的世代交替,正規軍警和教派民兵與叛軍的明暗糾葛,都在為伊拉克政局注入不穩定因素。等到族群領袖發現他們各自的利益,已無法經由聯邦政府得到滿足時,內戰隨時都有可能全面爆發。
布殊第一任期內的國務卿鮑威爾,對攻伊計劃曾經作出警告:誰摔碎了瓷瓶,就歸誰擁有。這是充滿睿智的話。現在美國擁有了瓷瓶,要修補起來,可真是費煞心機,步步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