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原本打算跟讀者一談滙控(005)的業績,但卻要待下午4時,業績公布後才能慢慢研究,然後才可與大家一談,無奈5時又要趕着開會,故惟有稍後才跟大家討論滙控的成績表。
基本上,筆者從沒有懷疑這次滙控的業績正如早前已在本欄指出,龐約翰(JohnBond)應可光榮退休,斷無理由要他黯然下台。此點筆者已在上月多個投資研討會中談論了,相信與會的讀者仍有印象。
龐約翰自1998年任滙控主席後,翌年(1999年)便收購了美國的RepublicNewYork及其姊妹公司SafraRepublic。隔一年(2000年)又再收購了法國其中一間最大銀行的CCF銀行。再隔一年(2001年),他又收購了土耳其的第5大銀行DemirbankTAS。在2003年更進取地收購了美國主要財務機構Household。再加上其他多項收購行動,龐約翰任主席的年代,相對前一任主席浦偉士(WilliamPurves),龐約翰的年代,可謂是滙控進行一連串重大收購的年代,將滙控在歐美的盈利比例大幅增加,順勢減低了滙控在本港的盈利比例。
從陰謀論角度猜測,浦偉士在1992年完成收購英國的米特蘭銀行,並在翌年將滙控的總部遷移至倫敦,某程度可謂間接地將滙控搬出香港(據聞在收購米特蘭銀行後,滙控在本港的股東分布也出現微妙變化)。繼而在龐約翰年代,在一連串收購後,可謂亦間接將滙控的盈利也搬出香港了,正式成為一間國際銀行。
至於龐約翰退休後,滙控又是一個甚麼年代呢?過去多年,滙控主要向香港以外進行收購,不知在未來數年,會否作180度轉向,回頭在內地作更重大的收購?
GE換人股價受創
在歐美投資市場,近期最受投資者關注的退休之頭頭,相信是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以及美國最「藍」的藍籌股GE之前CEOJackWelch。早前,不少歐美的財經刊物,例如《Economist》,亦有談到格林斯潘退休後,其接班人伯南克將面對頗多棘手問題。
至於JackWelch,相信不少讀MBA的朋友對他不會太陌生,早年Welch曾被《Forture》選為「ManageroftheCountry」,可見他管理及營運的卓越成績。可是自Welch在2001年退休後,GE的盈利增長便由雙位數字降至單位數字,GE的股價也「江河日下」,可見大企業更換主要管理層,不容忽視!尤其是以月供形式,長線吸納單一股份的朋友宜注意。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