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005)又一次給投資者帶來驚喜,去年全年盈利150.8億美元,增長17%,這比所有的大證券行的預測還高。滙控公布業績前,全球主要大證券行的預測低者僅7%增長,高者也只12.3%增長。
過去很多很多次,滙控的盈利都比大證券行的預測高,真不知道是甚麼原因。是大證券行的分析員水平不夠?沒理由全部分析員皆水平不夠吧!還是大證券行故意低估滙控業績,為市場製造驚喜?
盈利增長之後,滙控的PE可以從15倍降至13倍,過去10年,滙控平均PE近17倍,因此,目前滙控PE是屬於低過平均數,只要大市持續向好,投資者願意以17倍的平均倍數來買滙控的話,滙控股價應升至170元。牛市處於狂熱時,滙控的PE更可能超越20倍,果真如此,滙控股價可炒至200元。
當然,以上所考慮的是純粹從香港的角度來看,可是,今日滙控已是國際企業,我們也得與國際上其他銀行比較比較。
亞洲業務潛力無限
目前,世界最大的銀行花旗銀行PE約12倍罷了,不過不必太擔心,滙控的PE是長期超越花旗的,因為花旗的主要業務在美國,市場已經飽和,增長不易,而滙控的美國市場仍是發展初期,亞洲市場更是前途無量,特別是中國市場,借助於交通銀行(3328),滙控在中國市場的增長速度是遠遠超越花旗,這支持滙控可以取得比花旗更高的PE。
近來,的士司機發動數次遊行,一方面反對石油汽加價,另一方面則反對客貨車爭生意。
我認為,這一切問題都是因為香港的士車資的變化太過僵硬所致,如果的士車資的調整密一些,石油氣、油渣成本的變化就可以反映在的士車資上,如果的士車資可以合法地為長途客打折,客貨車就無法與的士競爭。實際上,一些的士司機早已主動打折,但卻被視為非法,要坐牢,真是莫名其妙,打折行為實際上就是體現自由市場,是港府干預自由市場而帶來種種問題。
當然,不要以為的士加價,的士司機就會增加收入,的士司機還得面對乘客市場。
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