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斷背山》沒有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但李安獲最佳導演獎,已經夠使海內外的炎黃子孫興奮一陣了。昨天香港各報都以「李安創奧斯卡歷史」、「華人的光榮」等為題,為李安獲獎打氣。香港、台灣的民眾也盯着螢光幕,看這個歷史的一刻會不會出現。大陸民族主義者的感覺大概如吃咕嚕肉——半甜半酸,甜是因為李安是華人,酸是因為他屬台灣產,是台灣導演,拿的是中華民國護照,只能說為華人爭光,談不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光」。至於內地那幾位老是覬覦國際獎項尤其是奧斯卡大獎的導演們,大概只有酸而沒有甜了。
台灣民眾之興奮就不用說了。有記者問李安究竟是「台灣國寶」還是「美國國寶」,問的人肯定是來自台灣的記者。怎麼就沒有人問他是不是「中國國寶」呢?問的人在甜中還帶一點辣。
炎黃子孫的這一陣亢奮,實際上都多少帶一點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味道。李安雖是華人血統,但他是在美國學的電影,《斷背山》又純粹是一部美國影片——小說原著者是美國作家,所有演員都是美國人,所拍的故事、背景、文化意涵都是屬於西方世界的,對社會的衝擊也主要針對美國社會。除了李安的血緣之外,整部影片實在嗅不出一點「華人」氣味。
觀諸奧斯卡歷史,過往獲最佳導演榮銜的,實有許多來自不同血統、不同種族的人士,莫非所有這些不同種族的人獲獎也都開創了奧斯卡歷史?
李安獲獎,給炎黃子孫帶來的亢奮,實際上也反映了華人的自卑心理,好像總要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自己才覺得是真正被肯定似的。倘若自己已盡了力,已做到最好,但在國際獎項中卻落了空,這算不算成績?應不應該作自我肯定?似乎很少人想這問題。
二千年時,李安以《臥虎藏龍》一片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中國內地與香港的某些大導演覺得這種飛來飛去的中國功夫動作片受西方人垂青了,於是《英雄》、《十面埋伏》、《功夫》紛紛出籠。然而,奧斯卡評審諸公,在給了這個片種一次獎項之後,怎會再給第二次呢?於是效顰之作總是得不到青睞。仍然是這位表示「我就是拍我的電影,不理其他人叫我甚麼」的李安,從個人出發,以忠於自己的感情、理念而作的努力,不是為獲獎而拍片,才得以又獲殊榮。
希望炎黃子孫不要以鄭和發現新大陸、中國人上太空等民族主義亢奮的心情來看待李安得獎了,還是冷靜下來好好欣賞《斷背山》吧。也請用欣賞的心情去看最佳影片《Crash》,據說這是一部講種族歧視的好電影。
逢周一、二、四、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