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選擇印度

世界選擇印度

坦諾克.(CharlesTannock) 歐洲議會英國保守黨外交事務發言人

(美國總統布殊剛結束在印度的訪問,宣布美國向印度輸出具爭議性的民用核電技術計劃,不久前法國總統希拉克也訪問印度。)印度正崛起成為經濟和外交大國。美國和歐盟尋求與中國建立的「戰略夥伴關係」,看來與民主的印度更為配合。
正如過去二十年的中共一樣,印度的成功毫不遜色。實際上,從一九九一年國際收支平衡危機爆發以來,印度一直在摒棄其社會主義遺產,而且其年度經濟增長率達百分之七點五,只比中國略低。印度已經向世界貿易開放,並開始對許多國營產業實行私有化。

投資遍布歐洲

歐盟非常樂意看到印度繁榮並參與其中。去年十二月,歐盟伽利略衞星計劃的首顆衞星升空,印度就是一個全面夥伴。同樣在十二月,印度成為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隊伍中最新加入歐盟的國家。基於歷史因素,英國是所有歐盟國家中,與印度最先建立關係的一員。由於語言和文化原因,印度商界也以英國為首選。但隨着印度投資遍布歐洲大陸,這情況正在變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的民主有時阻礙了增長。不像中國,印度政府不可能橫行霸道,把一個村莊鏟平來修建道路或者水壩。但是,印度看起來更願意作出這樣的犧牲從而維護自由。
這一犧牲在今天依賴左翼陣線共產黨支援的印度政府中,尤為顯著。印度的共產主義者仍受到意識形態的驅動,而左翼陣線還在抵制將國家資產私有化、提高外國直接投資的上限及建立更為靈活的勞工市場。

日益受到尊重

印度的基本改革發端於總理辛格於九一年任財政部長時期,包括實行外貿自由化及結束「許可證統治」,這些改革仍在進行中。印度期望加入歐盟並能在世貿中談判,包括降低保護主義壁壘,特別是在會計、法律及金融等服務領域方面有發言權,因為這將能促進貿易自由及引進投資。
在全球經濟領域中,印度受到的尊重日益增加。當世貿討論電子商務等「新經濟」問題時,印度、歐盟及美國時常持相同立場。印度想在紡織品和服裝貿易中更快的自由化;而歐盟則想更好地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實際上,印度亦願意在反恐怖的鬥爭中與歐盟分享情報。
要推動這戰略夥伴關係固然有不少問題,但主要在歐盟,其貿易保護主義與自由貿易鼓動者存有分歧。然而,歐盟應視印度的經濟增長為造福眾人的黃金機會,而非威脅。全球經濟不是零和遊戲,歐盟政治家的挑戰是向歐盟成員,特別是像法國那樣拒絕全球化及想建立「城堡歐洲」的國家解釋這道理。

或與西方聯盟

印度與西方利益更有第二個交叠點:印度說不定能成為中國的制衡。世界開始注視到印度的人口與中國幾乎一樣多,但政府制度良好,不覬覦鄰國。在印度和西方有關「戰略夥伴關係」將連接世界民主大國的夢想中,中國鼓吹強硬路線。
這不會馬上就發生。的確,印度如同歐洲和美國某些人一樣,對中國抱有戒心。畢竟,巴基斯坦的核武器技術主要由中國提供,而且中國在一九六二年的戰爭中,擊敗了印度。中印邊界還存有爭議。但是,印度和歐盟都不想讓彼此的友誼成為反華軸心的一部份。一九九八年,印度宣布中國是其核武器的主要打擊目標,事至如今,印度已成功結束了這一冷淡關係。但是,歐洲、印度及美國都清楚,如果中國變得充滿敵意,今天的友誼就會成為明天的聯盟。
ProjectSyndicate2006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