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風濕病非常普遍,患者人數逾百萬,當中約五萬人更是患上病徵非常折磨人的「慢性炎性關節病」,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正是這類關節病的其中一種。患者關節發炎、腫痛,嚴重者關節組織如海綿般脹大,專家警告若延誤醫治,患者不但可能殘廢,甚至可能減壽十八年,死亡風險更是常人的兩倍。 記者:劉美顏
慢性炎性關節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牛皮癬性關節炎。來自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風濕病學系臨床醫學教授范炳添表示,上述三種關節炎病發後首兩年,是治療的「黃金時間」,若延誤治療,五至七成患者其後會關節損壞,嚴重者手腳關節變形,終日飽受痛苦煎熬,連自行進食、喝水也有困難。
范炳添引述臨床數據指,若患者少於十個關節受損,十年後存活率為九成;若受損關節惡化至三十個以上,存活率會急降至只餘三成,死亡風險是常人的兩倍。不少患者的病發時間為二十至四十歲。
混合用藥最有效
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慢性炎性關節病與免疫系統及遺傳有關,以往醫治關節受損藥物多為止痛藥,一般只能緩和病徵及減慢病情的惡化速度。隨着醫學發展,醫學界已研製出新一代生物製劑,可有效停止關節損壞。
他又稱,其中一項製劑名為「恩利」(Enbrel),外國對這藥的測試始於○二年,分三階段在多個研究中心進行對比隨機研究,共有六百八十二名來自歐洲、澳洲及以色列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參與。
研究將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單獨使用恩利或改善病情藥物甲氨喋呤,以及混合使用兩種藥物,療程為三年。去年十一月公布的研究顯示,接受混合用藥的患者,七成六人關節停止損壞,健康指數顯示有五成六的改善,即混合用藥為三個方法中最有效改善患者的情況。研究又證實該藥在治療強直性脊椎炎及牛皮癬性關節炎也有效,可迅速緩減徵狀,改善晨僵,即起床時關節僵硬的情況。
但范炳添又稱,若關節炎病人同時有肺炎或尿道炎,服用該藥後會令其肺炎或尿道炎的病徵不明顯,影響治療,故該藥未必人人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