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政府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一筆達1.7億元撥款,於今年中開始提供「一個全新的一站式政府品牌入門網站,同時增強中央基礎建設,以便推行『以民為本』的電子政府服務」。這個具有「電子政府品牌」網站,其實是用來取代合約到期的「生活易」(當年稱之為公共服務電子化計劃),並由政府接管各項有關的電子政府服務。今次政府撥亂反正,打殘生活易,整合各政府部門的服務,並將政府資訊中心併入,有意建立一個具個人化和內容管理功能的電子政府一站式網站。
擔心政府新網站成本高
這亦意味着運作多年的生活易網站會繼電子證書後,成為第二個宣布失敗的政府資訊科技項目。分別在於政府想把電子證書由公營轉私營,公共服務電子化則由外判改收歸國有。
據報載,政府官員放棄的原因是:「這些網站(即生活易)的內容鋪陳方式繁複,容易使人混淆,令市民在搜尋和使用電子政府服務時遇到障礙。」其實,這是一直以來人人皆見的事實。筆者於02年9月2日本欄《電子政府首重普及》中已經開始談生活易的問題,點出了政府網站應走向個人化的發展方向。問題是,政府從來都收不到,今天卻喜歡打倒昨天的我。如果上述政府官員認真對待自己的說話,當年同意將電子政府服務外判予和黃及Compaq的政府官員,豈不是考慮不周全而告失職?
新官上任切忌急功近利
筆者雖然同意生活易網站不濟,但將來的網站全盤依賴政府部門推動,亦難令人安心,因為由政府營運時,擁有成本(costofownership)會較私人企業高很多,若首階段投入1.7億元後便尾大不掉,最終不是要由納稅人包底?
還有,今次政府網站由外判管理改由政府自行營運,乃政府資訊政策的一個重大轉向,為甚麼不見這個政策轉向在數碼廿一的諮詢中出現?及至最近,有關計劃上立法會攞錢,文件才一一公開,這是透明度極低的做法。
截稿前,筆者還未知撥款結果。但無論如何,生活易約滿後的電子政府服務,始終是個要解決的問題。政府個別部門要放下好大喜功的心態,新官上任也切忌搞功績工程,電子政府服務的長遠發展,宜從長計議。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