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是陽曆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節氣是陽曆 - 陳之藩(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為了講「相」,我上次用「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杜牧詩句作例子,講了中國農民曆所列的節氣。沒想到對於節氣的觀念仍有很多人置疑且下問:「節氣究竟是陽曆上的事?還是陰曆上的事?」我在這裏總的答覆一下:「節氣如用陽曆來說,比較容易;用陰曆來說,則太複雜了。簡言之,「節氣是陽曆。」
宋朝的科學家沈括關於曆法有所主張:就是一月與二月算是一個單位,三月與四月是一個單位……如此類推,一年有六個單位,每單位有六十一天,61×6=366。這與365僅差一天,非常容易計算。這是既不陽,也不陰的沈括曆法,載之於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千年前的沈括,已用近乎陽曆的曆法了。
可是,清明節在中國有更早的故事。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找不到他,因他隱於山中。於是就有人出主意:燒山,一定可以把介之推燒出來。結果是把他燒死了。這個介子推之於清明的傳說,不知是否把曆法的精確研究從宋朝又上推了一千多年!

我們還是說些曆法上的事實罷:
去年(雞年)的清明是陰曆的二月二十七日,
今年(狗年)的清明是陰曆的三月初八。
年年的清明,如用陰曆來記,日期則是完全不同的。雖然一查黃曆或農民曆,即可查到,畢竟是非查不可。
如用陽曆,去年及今年的清明卻都是四月五號。這有多麼容易記。我還想起有一年大家紀念周恩來,在天安門聚集多少萬人。該日有人說是清明,有人說是四月五日。所以知道浩劫十年中,那一年的清明也是四月五日。
再舉一個例:耶誕節,是十二月二十五日,我們又知道:
在2004年耶誕的前三天是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日)
2005年耶誕的前四天是冬至(十二月二十一日)
2006年耶誕的前三天是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日)
這些日子,是皆以陽曆來計數的。
如用陰曆則2004,2005,2006的冬至分別為十一月廿九、十一月初十及十一月廿二。看來,用陽曆來記節氣要簡單得多;而用陰曆來記節氣就必須去看黃曆了。
我向一位問我的同學說:「你何妨把立春到大寒這二十四個節氣,均由陰曆轉到陽曆寫出日子來,再與去年的比較,看看有何不同?用不同的說法來說同一事實,畢竟是容易查對的。所有產生的誤解,大概均由於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