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訊:惡搞的動力

上海通訊:惡搞的動力

內地網絡近日出現了一條流行口號:「學習饅頭好榜樣,爭當惡搞(亂搞)藝術家。」與之相配合的,是上海電視台播出了《武林外史》。五花八門的方言,對第五代導演的調侃,解構綜藝晚會,還有大量PK(決鬥)等網絡語言,直讓觀眾看得瞠目結舌,大呼過癮。

改編影片爆官司

別的不說,單是調侃第五代導演,《武林外史》就有那麼一點頂風作案的味道。擅自改編《無極》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所引發的官司尚沒有定論,惡搞者胡戈眼下正在上海寶山區的毛坯住所內一籌莫展,強大的對手、第五代導演陳凱歌正對此緊追不捨,儘管網上的輿論一邊倒地聲援「惡搞未必惡意」的胡戈,但他將為惡搞付出代價,那是沒有疑問的。
惡搞一時間紅遍大江南北,引得眾說紛紜,究其動機,也是五花八門。
動力一,無心插柳,後果不堪。想當初,芙蓉姐姐在網上貼出挺胸翹臀的照片,似乎沒有惡搞的用意,結果一不小心就有了歌曲《芙蓉姐夫》,自己也出了大名;上海那群閒不住的電視主持,出現在《舞林大會》中,以參賽者的身份翩翩起舞時,他們也絕想不到,自我感覺那麼良好的一個欄目,在觀眾看來就成了惡搞。

「小身材,大味道」

動力二,刻意惡搞,成本有限。一本《武林外史》,通片沒有一個明星,場景也就是一個「龍門客棧」、一個「饅頭」,加上「插播」的兩段廣告,成本也不會超過三千五百元,真可謂「小身材,大味道」了。
動力三,眼球經濟,效益無邊。固然,胡戈的日子,近來不太好過,不過,他離發財的日子也不太遠,原由是,有人願意投資讓他當導演,另外,胡戈饅頭也真的上市了。
惡搞有如此之效益,難怪有人樂此不疲了。惡搞本身,是一種超越常態的東西。惡搞成風,究其原因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我們的生活本來就非常態,它只是還原生活,從而激起了受眾的共鳴;或者,我們的生活,的確枯燥壓抑,說教氾濫,只有用它來進行「心理治療」,才能堅定活下去的勇氣。
游沙